目前分類:台灣的漁港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彌陀」地名由來,在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的《台灣府志》中有「彌陀港」記載,而其他更早文獻還有微羅港、彌羅港、眉螺港,雖寫法不同但台語發音卻相當接近,而且可能皆源於馬卡道族語Viro(竹子)之譯音,代表在明末漢人入墾之前,已有平埔族原住民在此內海潟湖之地居住。

 

高雄彌陀南寮漁港風情

高雄彌陀南寮漁港風情

 

  彌陀南寮漁港位於高雄市彌陀區南寮里,走省道台17線來到漯底山自然公園進四維路往海邊西行即可到達。由於距離北方興達漁港12公里、南方蚵仔寮漁港更不到5公里,夾在這兩座熱鬧觀光漁港之間的彌陀南寮漁港少有遊客留連喧囂,是一座氣氛寧靜的非觀光化小漁港。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港位於東港溪之東岸,古稱「東津」,位置與西港(高雄市旗津區)、中港(高雄市林園區中芸港)相對,早在清朝時期就已航運繁盛,是南台灣經貿往來大陸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記載:「東港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面臨大海,港道甚深,可通巨艦,有商船到此裝米豆貨物。」

 

屏東東港鹽埔漁港-東港泊區風情

屏東東港鹽埔漁港-東港泊區風情

 

  今日大眾一般所認知的「東港」,是指位置在東港溪出海口南岸、行政區劃屬屏東縣東港鎮的漁港,其現代化整建在西元1960年完成,又配合漁業發展於1980年開始陸續增建碼頭、護岸、南防波堤、深水碼頭區、北岸突堤等設施。爾後,考量因東港溪南岸港區腹地受限,發展漸趨飽和,故選定位置在東港溪出海口北岸、行政區劃屬屏東縣新園鄉鹽埔村之海埔地,於1984年開始就地興建「鹽埔漁港」,陸續包含其他相關設施增建工程在2008年完工啟用。2014年,政府公告「東港鹽埔漁港區域」,合併東港、鹽埔成為同一座漁港的兩個泊區。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高雄沿海昔日曾有一潟湖地形名曰「蟯港內海」,曾盛產粉蟯(蛤仔)而得名,又稱堯港,其古潟湖範圍包含了今日茄萣、湖內、路竹、永安、彌陀等地區。四百年來,蟯港內海因河川氾濫改道、淤積,加上人工掘墾魚塭、鹽灘,經歷滄海桑田造成潟湖水域逐漸縮小。日治時期,原本位於潟湖南緣的舊港灣淤塞難行,於是擇地另闢新建「新打港」,是為興達漁港的前身。

 

高雄茄萣興達漁港風情

高雄茄萣興達漁港風情

 

  茄萣區位置在高雄沿海地區之最北,北鄰台南市都會區很近,雖屬高雄市行政區但居民生活卻跟台南關係比較密切。離開高雄市區,沿省道台17線向北至湖內、左轉往西來到情人碼頭範圍,不過還要再續行至海邊的茄萣海岸公園一帶,然後轉南進入濱海路才能抵達興達漁港。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康熙年間,典寶溪內海「港嘴」區域盛產蚵類,福建、漳州移民渡海來台擇地而居,在潮埔淺灘搭寮插竹架養蚵,於是得名「蚵仔寮」,定居典寶溪南岸的聚落稱「下蚵仔寮」,而位於北岸的「頂蚵仔寮」即為今日蚵仔寮漁港一帶。

 

高雄梓官蚵仔寮漁港風情

高雄梓官蚵仔寮漁港風情

 

  日治時期蚵仔寮為一海口小蚵村,西元1910年受暴風雨和海水倒灌侵襲,下蚵仔寮地勢較低漥的區域於是被淹沒。1938年,日本政府建設高雄為南進基地,規劃桃仔園、竹仔腳、下蚵仔寮為軍區,居民被迫遷村。其中,下蚵仔寮村民大多遷往禮蚵村(蚵仔寮漁港北側)、楠梓區援中港和右昌等地,下蚵仔寮舊址則成為左營軍港的一部分。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時台中沿海一帶為沙汕潟湖地形,牛罵溪分岔蜿蜒五條水路港汊出海,有一港位置正好在五水叉口故名「五汊港」,直到清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地方賢士取「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意,雅化五汊之音而改得「梧棲」之名。

 

台中清水梧棲漁港風情

台中清水梧棲漁港風情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曾有選定梧棲港擴充整建成「新高港」之計劃,範圍還包括大甲郡梧棲街、清水街、沙鹿街等規劃「新高市」,北南串聯起基隆、高雄二港之間,當時是台灣中部大型商港的預定地,後來受到太平洋戰爭、美軍轟炸等影響最終建設未果。台灣光復後經濟起飛,為了解決進出口貿易量急遽增加造成基隆港、高雄港逐漸壅塞的問題,十大建設闢建「台中港」於西元1976年竣工通航。如今台中港現址即為昔日舊梧棲港一帶。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鄭時期的水師軍團編制有「前、後、中、左、右」五提督,五提督又各下分「前、後、左、右、中」五鎮,鄭成功收復台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以後,開始實施營盤田軍屯供給龐大軍糧需求,其中「中提督前鎮」屯墾之處則成今日高雄前鎮地名的由來。

 

高雄前鎮漁港風情

高雄前鎮漁港風情

 

  作為台灣第一大港,高雄港歷史悠久且域廣水深,船舶碼頭等設施開發完善,貨櫃、客輪、軍艦、工業、運輸、漁業等各類港務機能豐富,「前鎮漁港」即包含其中,不僅泊地廣闊、設施齊全,也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船舶噸位和漁獲量皆為全台灣漁港之最,《台灣漁港踏察筆記》邁入雙位篇數里程碑,就來介紹這座位於高雄市前鎮區,排行第一類漁港之首、全台灣最大的指標性漁港。(2020年四月)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春山海里一帶地區古名「蟳廣嘴」,取閩南語蟳(海蟹)的雙螯之意,形容如蟹螯張開的天然港灣地形,因地理位置鄰近台灣海峽,早年就有從小琉球及從中國汕頭經澎湖等地移墾而來的漢人聚落,蟳廣嘴漁港則為恆春一帶歷史最久的漁港,後來改名為「山海漁港」,不過何時改名又如何改名則不得而知。

 

屏東恆春山海漁港風情

屏東恆春山海漁港風情

 

  山海漁港位於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墾丁國家公園西側的一個小漁村。沿省道台26線南下至車城海口,右轉改行鄉道屏152線(車城濱海景觀公路)來到海生館,再接上鄉道屏155線。遠離車水馬龍的屏鵝公路,鄉道屏155線是一條位置偏僻的小公路,一邊藍海一邊綠山,彷彿遺世獨立的閒適感覺一路直行,途經後灣村、萬里桐,然後進入座落在蟳廣嘴山海灣的山海村,山海國小路邊停車,再走村內巷道去海邊抵達山海漁港。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箔子寮」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曾盛產「箔子魚」,為一種小小又閃亮的魚類,可能是指小條的烏魚(鯔魚)。二說是以竹或木椿製成的定置漁網「遮箔子」,為當地曾經盛行之捕撈工具。三說則取「漂泊仔」之意,當地昔日曾經發生數次海水倒灌,古代先民經歷三次遷移才定居下來。

 

雲林四湖箔子寮漁港風情

雲林四湖箔子寮漁港風情

 

  進入箔子寮漁港踏察之前先題點一下衛星空照圖,可發現漁港外海竟堆積層層沙洲,誇張的規模顯示了雲林沿海普遍都有「泥沙淤積」的問題。源自於濁水溪河口的大量泥沙沖刷入海,受到台灣海峽洋流與潮汐推動而往南沉積並在沿海形成沙洲,還有濁水溪河流工程、麥寮工業區開發等人為因素,也擴大了沙洲的沉積範圍。若沙洲淤塞港灣水道則海水退潮後即浮現一片泥地,不僅影響漁船進出也讓漁港機能喪失,或許這是造成今日箔子寮漁港沒落的主因。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方澳古名「南風澳」,位於宜蘭縣蘇澳鎮蘇澳灣南隅,西南環山,北東面海,灣外圍島連陸屏障波濤,灣內圍水泊深庇護安全,又黑潮流經外海匯聚優良魚場,有成為自然良港的潛力,然而因地理位置封閉交通阻隔且周圍腹地狹小,開港很晚,直到日治時期築「蘇澳漁港」,此為南方澳漁港前身,至今也不過百年歷史。

 

宜蘭蘇澳南方澳鳥瞰風景

宜蘭蘇澳南方澳鳥瞰風景

 

  離開蘇澳火車站進入省道台9丁線蘇花公路,來到位在108K、虎頭山麓上的南方澳觀景台,標高約140公尺的高度這裡可居高臨下綜覽蘇澳灣的美麗風景。觀景台西側為蓊鬱壯闊的虎頭山,東面可眺望筆架山、豆腐岬與內埤海灘,台灣最大的陸連島與連島沙洲,而觀景台正下方即為南方澳漁港。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山」標高不過360公尺,以南北走向之姿屏障台灣海峽,是濱臨高雄市區西部海岸線上的一座小山,因昔日樵夫砍樹取柴之地而稱之,據說也是明末荷蘭人築熱蘭遮城時主要的建材來源。自古以來柴山名號眾多,除了官方名稱壽山,還有打狗山、打鼓山、高雄山、萬壽山、埋金山等別稱。

 

高雄柴山漁港風情

高雄柴山漁港風情

 

  與高雄都會市區相比,柴山後山就像是一處寧靜的世外桃源,從西子灣進入中山大學後方,城市喧囂似乎被山脈隔離,讓海的潮騷與山的呢喃淹沒。柴山大路懸掛山邊,埋在綠色隧道中一路向北,地勢越來越高,往左一瞧見大海就在那裡,而柴山漁港就座落在這片汪洋下某處。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南沿海昔日曾有一潟湖地形名曰「倒風內海」,形狀似一口大布袋,內海深處為台南麻豆、佳里一帶,而北掐內海出海口的「布袋嘴港」則成為今日嘉義縣布袋鎮地名之由來。布袋位於台灣西部海岸要地,距離大陸廈門最近,自古以來即有與福建沿海各地航運往來發展貿易的港口,明末時稱「魍港」(今布袋好美里)已有村落鬧市,清朝時稱「冬港」(今布袋東港里),後因八掌溪改道、海岸線變遷而座落於布袋漁港現地,西元1895年日軍攻打台灣南部時就是由布袋港登陸。

 

嘉義布袋漁港風情

嘉義布袋漁港風情

 

  日治時期,由於布袋地區腹地廣大,擁有鹽田與甘蔗田,布袋港成為鹽業、蔗糖業銷往日本內地和朝鮮的最重要港口。台灣光復初期,布袋迎來空前的繁華時期。因為距離大陸最近,布袋成為台灣與大陸兩岸通商及文化交流的主要進出管道,加上台灣西南鹽業盛產直銷大陸,在幾年的短暫歷史歲月裡,當時街上經營貿易的船頭行、酒家、戲院林立,如此繁華盛景也讓布袋博得「小上海」美譽。然而好景不常,國共內戰造成海峽兩岸敵對分治,西元1949年開始政府實施戒嚴、斷商禁航之後,昔日車水馬龍、歌舞升平的繁榮商港景象已不復見。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岡漁港(漁業署官方名稱「伽藍漁港」),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富岡里,東臨太平洋,其舊名「加路蘭港」因鄰近阿美族「加路蘭部落」而得名,阿美族語kararuan意指族人洗頭髮的地方(小溪富含黏地礦物質,洗髮完自然潤濕亮麗),昔日為一小漁村聚落,西元1954年以「台東港」之名開工擴建成今日港口規模。

 

台東富岡漁港風情

台東富岡漁港風情

 

  離開台東市區沿省道台11線往東北,跨越卑南溪來到加路蘭海岸,只見藍天、白雲、豔陽與大海襯托港灣,構築了一幅東海岸獨有的湛藍海洋風情,就連停泊港內的漁船大多也是藍色的。除了供應台東市漁獲市場需求,富岡漁港也是台灣本島往來綠島海上交通的唯一港口(編按:蘭嶼除了富岡漁港還有後壁湖漁港航線)。雖然現在遊客很少,不過一到夏天旅遊旺季可就熱鬧了,平均每天進出可達5000人次。除了傳統漁業,觀光帶來的商機也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生計來源。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早時期,屏東枋寮只見一片密林蓊鬱、杳無人跡的森林地帶,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4年),福建漳州移民渡海來台鋸板搭寮而居,本地始有「板寮」之名,移民從事伐木製材出口為生,聚落形成。《鳳山縣志》記載:「枋寮街,購料造船軍匠屯墾之所」,因台語寫木板為「枋」於是成為「枋寮」地名之由來。

 

屏東枋寮漁港風情

屏東枋寮漁港風情

 

  枋寮曾因出產「檀木」而繁榮一時,後來因北方「樟木」興起,導致枋寮逐漸沒落。「枋寮漁港」原址,最早為枋寮提供竹筏運輸木料的停泊地,隨著木業沒落、漁業興起,西元1986年擴建成今日漁港規模。省道台1線、台17線南下至屏東縣枋寮鄉匯集,是屏鵝公路進入恆春半島的起點,枋寮市區離省道公路還有一段距離,遊客開車經過枋寮大多繼續北上或南下,比較不會特別繞進來。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永安地區舊名「烏樹林」,因昔日海岸充滿紅樹林得名,又稱「竹仔港」,日治時期原隸屬於臺南廳阿公店支廳竹仔港區,後改制為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台灣光復後本區屬高雄彌陀管轄,西元1950年從彌陀鄉分出,並以該地「舊永安塭」、「新永安塭」取永保鄉境平安之義,此即為永安地名由來。

 

永安永新漁港風情

永安永新漁港風情

 

  高雄市永安區早年並沒有傳統漁港,僅沿海零星船筏隨處停泊,直到西元1984年台灣中油公司因應「十四項建設」中「油氣能源計畫」,配合進口液化天然氣需求,選定在永安海濱海埔新生地建設「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負責進口接收、氣化處理、輸送供應等任務。當時為順應在地村民要求,於接收站北方約1.5公里海岸處另闢一座新興漁港,即「永新漁港」,建於1988年。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鯤鯓」,僅見於台灣的特有地理稱呼,源於台語語音,「鯤」其意為鯨魚,「鯓」即鯨魚魚身隆起的背部,比喻圍繞潟湖、內海的濱外沙洲地貌,亦有引申為小島之義。台灣西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沙洲和潟湖地形,自古以來出現許多以「鯤鯓」為名的地名,除了南部沿海七鯤鯓(範圍包括台南安平至高雄永安),將軍「青鯤鯓」亦為其中之一。

 

青鯤鯓青山漁港風情

青鯤鯓青山漁港風情

 

  青鯤鯓,位於台南市將軍區西南海岸的漁村聚落,西望臨海沙洲與台灣海峽,北方有將軍漁港,南鄰七股區鹽山,東邊則鹽田遍佈,因遠望沙洲在太陽照射下如一尾青綠色鯤魚之身而得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府誌》即有「青鯤鯓」地名記載,原是的一座遠離海岸的外海孤島,四面環海,後因河川改道泥沙淤積,將軍溪出海口以南的內海逐漸形成陸地,孤島靠近岸邊成為捕漁據點而發展成漁村聚落。從前,七股潟湖範圍延伸至青鯤鯓外圍,直到民國六十年代台鹽開發七股鹽場,闢建鹽田延伸至外海的青山港汕,近年來因航道淤積且就業人口外移,青山漁港規模已大不如前。(編按:漁船噸位和數量的確如此,但漁獲量和產值近年來則有上升趨勢。

文章標籤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