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概念2:之字型登山鐵路
除了獨立山螺旋,「之字型登山線」同樣也表現了阿里山森鐵的立體概念。離開屏遮那車站後,鐵路以「之字型」來回折返爬升的方式,登上塔山與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了研究這段路線,便自己繪製一幅簡陋的之字型登山線3D示意圖,雖然精確程度依然不成比例,但也建構出之字型鐵路登山工法的整體空間概念。
【之字型登山線3D示意圖】
阿里山森鐵尋蹤以二萬坪車站為起點,沿鐵道往山下逆行,探訪「屏遮那-二萬坪」段的之字型登山線。阿里山森鐵的之字型折返點總共有五處,除了神木車站、新阿里山車站與沼平車站,還有就是「屏遮那-二萬坪」段的第一分道和第二分道。離開嘉義市進入阿里山公路(省道台18線)來到85km處,然後往左轉進叉路行約3公里,就能抵達二萬坪車站。
【旅行Map】
通過屏遮那車站繼續上行,阿里山森鐵經過「屏遮那大斷崖」後直到第一分道,在鐵道左側有一條大縱谷,而這條縱谷形成了一片面向西北方、腹地狹小的山坡,讓鐵路沒辦法廻旋登山。為了克服無法廻旋的問題,阿里山森鐵於是以「之字型路線」登上二萬坪。
離開二萬坪車站
阿里山小火車推進到第一分道,停車後轉轍路線,沿鐵道登上第二分道,然後再停車、轉轍,繼續往山上爬升。火車一進一退、重複折返,這段登山路線彷彿呈現「Z字」或「之字型」(Switch Back),這種工法在世界登山鐵路經常可見,而阿里山森鐵在「屏遮那-二萬坪」段則採用了「之字型」和「Ω字型彎道」並行的方式登山。
【雲霧濃厚的二萬坪車站】
來到二萬坪車站只見雲霧濃厚,一片白霧茫茫使能見度變得非常低,連身旁的站房和鐵道都看不清楚了,更遑論原本可以從車站月台上遙望的塔山風景。山上雲霧繚繞,氣候不佳、溼氣很重,萬幸的是並沒有下雨。雖然錯失晴朗的阿里山美景,又怕濃霧使什麼都看不到,但因為雲霧中的阿里山森鐵尋蹤體驗實在非比尋常,所以還是決定繼續之字型登山線的探訪之旅。
【二萬坪車站遇到工人忙碌中】
在二萬坪車站又碰到林務局的鐵路工程小組,成綑的鋼筋鐵條擺在鐵軌上不知道在忙什麼?二萬坪車站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距嘉義車站營業里程66.8km,也是救國團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所在地。本站的海拔高度剛好為2000m,並有「Ω字型彎道」和「三角線」等鐵路構造,但因為視線實在太差,所以關於車站照片的呈現與說明,就留待下次的好天氣。
【二萬坪車站往屏遮那方向】
沿著鐵道進入杉林,視野似乎變得好一些,可能是周圍的杉樹林立打散了雲霧,但飄渺霧氣始終瀰漫,讓未知的尋蹤阿里山森鐵之旅更加撲朔迷離。越往山下走,放眼望去盡是滿山遍野的高聳杉樹,我彷彿誤闖杉樹世界,只能靜悄悄地穿梭雲霧與林木之中沿鐵道前行。
【周圍杉樹林立的阿里山森鐵】
離開二萬坪車站後行約1公里,就來到了49號隧道,這是阿里山森鐵登山後海拔最高也是最後通過的隧道,全長146公尺,為一座Ω字型彎隧道。鐵路轉了180度大彎之後換了一個方向下山,開始逆行之字型登山線。
【49號隧道入口,全長76公尺,海拔1936公尺】
之字型登山線:第二分道
進入之字型登山線往下山逆行,霧氣似乎更濃了,能見度驟降,鐵路隨著杉樹一起隱沒消失在一片乳白色的雲霧中,放眼望去,四面八方羅列了雲霧和林木的迷魂陣,我只能仰賴腳下鐵軌當作唯一的方向指引。濃霧中的阿里山森鐵尋蹤是一段非常特別的經驗,彷彿進入未知世界,使人不禁想像突破迷霧之後的景色將會如何?鐵路行腳總是令人充滿好奇-「來到陌生異地,鐵軌往前延伸,指引了一個明確的方向,讓旅者可以去行訪、去尋覓,不僅是探索,更是一趟發現之旅,等待好奇的幸運兒去一探究竟,這就是鐵路的魅力。」
【鐵道在一片霧茫茫中隱沒消失】
逆行約1公里,右方突然有一條鐵軌從山下悄悄浮上來,通過「六四.五公里」的里程碑後與我腳下的鐵軌交會,這裡就是阿里山森鐵之字型登山線折返點「第二分道」。
【第二分道】
【鐵道高低落差並行】
第二分道距嘉義車站營業里程64.5km,海拔高度1887m,從二萬坪車站出發後已經鐵路行腳了2.3公里。來到之字型折返點,可以看到「鐵道高低落差並行」的特殊景觀,可見兩條杉林中的迷霧隧道並產生上、下山鐵道往同一方向的錯覺,而且高低落差也讓鐵路登山的印象更為立體,非常有趣。
【第二分道的轉轍器】
【第二分道折返線】
之字型折返點皆設有變換列車方向的轉轍器,上山的小火車好像變成以「倒退」的方式繼續登山,乘客還誤以為火車走過頭碰見山壁,只好倒車開回去,因此「阿里山小火車碰壁」不逕而走。其實,倒退回去的鐵路根本不是爬上山的鐵路,從窗口往下還可以看到剛才的上山鐵路呢。
【第一分道鐵路並行】
【高低落差的阿里山森鐵】
之字型登山線:第一分道
之字型登山線逆行通過第二分道後,雲霧又變得更濃厚了,山林鐵道簡直像是溶進白茫茫的迷霧裡,但這襲迷濛卻不會暗,光線隨著雲霧在林木空隙中折射穿梭,顯得更為柔亮,讓阿里山森鐵尋蹤充滿了一種奇妙的神祕氛圍。
【山林鐵道溶進柔亮迷霧】
登山鐵道常見鐵橋跨越山林溪谷,而這些鐵橋都沒有護欄並直接架空在溪谷上。在這趟之字型登山線的逆行中總計經過八座鐵橋,其中第一和第二分道之間有一條可長達50公尺。由於小火車尚未復駛,鐵橋佈滿青苔,行走其上得要亦步亦趨、小心翼翼才能安全通過,頗有電影「印第安納瓊斯」之山林鐵道版風格,讓阿里山森鐵尋蹤增添了一些刺激感。
【跨越山林溪谷的鐵橋】
【「印第安納瓊斯」之山林鐵道版】
離開第二分道繼續再走1.5公里,就能抵達阿里山森鐵之字型登山線折返點「第一分道」。此時,周圍霧氣非常濃烈,第一分道的小站房只能依稀瞧見矇矓身影,而上、下山交會的鐵軌根本就直接消失在發亮的雲霧中,如此鐵道景象在平地是看不到的,實在太玄,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濃霧中的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站房與轉轍器】
【鐵軌消失在發亮雲霧中】
海拔高度1827m的第一分道距嘉義車站營業里程62.7km,從這裡小火車開始以「之字型」方式登山。第一分道原本設有車站並舖設兩股線供列車交會,現已裁撤。股線旁建有水泥塊護欄,眼前滿是一片雲霧茫茫。
【第一分道股線】
【第一分道的高低落差】
屏遮那大斷崖
從二萬坪車站來到第一分道已經走了4公里多,攤開地圖,距離屏遮那車站只剩2.5公里了,於是我決定背起行囊繼續下行。途中可遇到海拔高度1800m、溫帶林與暖帶林的交界牌。
【海拔1800m溫帶林與暖帶林交界】
來到營業里程62km處會通過48、47號隧道,這兩座短隧道幾乎互相連接。因為隧道長度不長,所以能看到雲霧瀰漫的出口發出矇矓光暈。
【48號隧道出口,全長44公尺,海拔1787公尺】
【47號隧道出口,全長67公尺,海拔1752公尺】
本來預計前往屏遮那車站還有2公里的路要走,沒想到卻在47號出口處發現鐵軌都被拆掉了,出口外則有像是隧道工程的施工進行。濃厚雲霧中隱約可見一座新隧道,原來這裡是屏遮那大斷崖,而這座隧道就是今年初才剛貫通的「新屏遮那隧道」。
【隧道工程設施】
【新屏遮那隧道入口】
由於莫拉克風災重創阿里山森鐵,屏遮那大斷崖發生大崩塌,造成鐵道路基全部流失,專家研判無法沿原來的鐵道路線復建,所以只好採取興建新隧道的方式避開屏遮那大斷崖的崩塌路段。新屏遮那隧道工程於去年三月21日開始鑽挖,歷時將近一年,終於在今年二月23日完成貫通。新屏遮那隧道總長1141公尺,將成為阿里山森鐵沿線上的最長隧道。目前隧道內尚有防水膜、壁體結構襯砌以及鐵軌鋪設的施工工程進行,預定今年十月完工。
【新屏遮那隧道內部】
我在新隧道入口觀望,地上的水泥似乎還未乾,而空氣中充滿了混凝土的新鮮味。嘗試入內前行,卻發現隧道實在太長而且裡面仍有工人正在施工,所以我只好放棄前往屏遮那車站的計畫,結束了阿里山森鐵之字型登山線的逆行。
這次的阿里山森鐵尋蹤之旅非常特別,不但體驗雲霧籠罩瀰漫的山林鐵道、探索之字型登山線的立體樣貌,而且還意外遇見了興建中的新屏遮那隧道。新屏遮那隧道的貫通,是阿里山森鐵全線通車的關鍵,意味著鐵道路線已經全部定位,小火車的復駛方向終於逐漸明朗。阿里山森鐵詮釋了人定勝天的偉大意象,這樣的感觸,將會隨著鐵路尋蹤的進行而越來越深刻。(2014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