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灣溪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溪景地形多元是一條熱門的初級溯溪路線,「牛角灣溪瀑布群」依序座落河道上游,想要前往各層則必須全副溯溪裝備置身溪流之中,沿途挑戰河道泳渡、瀑壁攀繩、激流突破、深潭跳水等關卡,一趟身歷其境探索瀑布的刺激體驗。(2016年八月)
【遇見牛角灣溪瀑布群第一層瀑布】
【牛角灣溪瀑布群Map】
牛角灣溪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溪景地形多元是一條熱門的初級溯溪路線,「牛角灣溪瀑布群」依序座落河道上游,想要前往各層則必須全副溯溪裝備置身溪流之中,沿途挑戰河道泳渡、瀑壁攀繩、激流突破、深潭跳水等關卡,一趟身歷其境探索瀑布的刺激體驗。(2016年八月)
【遇見牛角灣溪瀑布群第一層瀑布】
【牛角灣溪瀑布群Map】
此「水簾洞瀑布」位於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交界抬耀溪,與台灣各地以水簾、水濂為名的其他瀑布同樣因水落似展簾傾瀉而得名。屹立溪谷之中約20公尺高、6公尺寬的人工攔砂壩瀑布水落如白色垂簾幽幽,瀑壁以人造疊石輔青苔斑駁,造型風格頗有古典雅趣,從鐵立庫部落經由幽靈瀑布步道,最後橫渡水潭加上一小段簡單溯溪即可到達。(2015年九月)
【遇見水簾洞瀑布】
【水簾洞瀑布Map】
來到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尚未進入慕谷慕魚之前,「翡翠谷水簾瀑布」隱身在銅門大橋附近的木瓜溪無名支流,約6公尺高、25公尺寬的人工攔砂壩瀑布水落清澈,宛若一道琉璃簾慕展開,搭配陽光、藍天、青山、綠水的背景,隱約還浮現彩虹,一幅可以很簡單親近的瀑布戲水風景。(2018年十二月)
【遇見翡翠谷水簾瀑布】
【翡翠谷水簾瀑布Map】
冬山河源頭「新寮瀑布」座落宜蘭縣冬山鄉新寮溪上游,瀑布水落依山地溪谷階段共有二層,其中最高可達30公尺以上,在水量豐沛時期有磅礡氣勢,從林務局冬山工作站進入修築完善的步道可直達親近,順便享受青翠山林的清新芬芳。(2018年九月)
【遇見新寮瀑布】
【新寮瀑布Map】
尾寮山下的「大津瀑布」藏身山澗高壁,水落高度約50公尺,雨季時水量豐沛,由入口慈津寶宮停車場進入全程陡上但簡單安全的步道可直達。來到瀑布前涼亭眺望屏東縣高樹鄉河谷平原風景,左上則轉接尾寮山登山步道。(2020年五月)
【遇見大津瀑布】
東港位於東港溪之東岸,古稱「東津」,位置與西港(高雄市旗津區)、中港(高雄市林園區中芸港)相對,早在清朝時期就已航運繁盛,是南台灣經貿往來大陸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重修鳳山縣志》記載:「東港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面臨大海,港道甚深,可通巨艦,有商船到此裝米豆貨物。」
【屏東東港鹽埔漁港-東港泊區風情】
今日大眾一般所認知的「東港」,是指位置在東港溪出海口南岸、行政區劃屬屏東縣東港鎮的漁港,其現代化整建在西元1960年完成,又配合漁業發展於1980年開始陸續增建碼頭、護岸、南防波堤、深水碼頭區、北岸突堤等設施。爾後,考量因東港溪南岸港區腹地受限,發展漸趨飽和,故選定位置在東港溪出海口北岸、行政區劃屬屏東縣新園鄉鹽埔村之海埔地,於1984年開始就地興建「鹽埔漁港」,陸續包含其他相關設施增建工程在2008年完工啟用。2014年,政府公告「東港鹽埔漁港區域」,合併東港、鹽埔成為同一座漁港的兩個泊區。
「萬年峽谷」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草嶺風景區(又稱草嶺地質公園),據說原本被土石覆蓋埋藏在深山河底,直到西元1996年賀伯颱風帶來狂風豪雨,經過洪水沖刷的洗禮方才重見天日、始為人知。結合了驚人的溪深切割和獨特的圓潤層理地貌,宛如一座渾然天成的巨型雕塑,以其特殊的河蝕峽谷地形聞名,遇見萬年峽谷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神鬼切工。(2020年五月)
【遇見萬年峽谷】
草嶺橫跨嘉義梅山、南投竹山、雲林古坑三個行政區,海拔跨度範圍可達450~1750公尺之間,地型略成盆地狀,境內環山相擁、深壑經流,是雲林縣少數擁有特殊地質景觀的山地風景區。從國3下梅山交流道來到梅山市區,東行縣道149入山,經過華山村咖啡大街、樟湖村之後轉入縣道149甲草嶺公路,跨越清水溪續行即可抵達萬年峽谷入口。
這位神明有點酷!印度軍人頭戴高筒軍帽,身著藍衣軍裝,腰間牛皮水袋繫左、雙筒望遠鏡掛右,長槍舉天左手指地,濃眉大眼還留著八字大鬍。「保坑大將軍」座落在雲林湖山水庫旁,不同一般的神明造型實在獨特、非常有趣,受好奇心驅使特地前來探索典故,挖掘這尊有點酷大將軍背後的神奇故事。(2020年五月)
【雲林斗六檨仔坑-保坑大將軍】
湖山水庫位於雲林縣斗六市湖山里,距離斗六市區往東約8公里車程,來到當地有一村名曰「檨仔坑」,台語稱低地為「坑」,指山間匯水流下的小山溝或山谷,而「檨」注音ㄕㄜ,「檨仔」則是「芒果」的台語。檨仔坑一帶地理屬虎尾溪流域,地勢高低起伏,原為梅林溪、北勢坑溪、南勢坑溪、中坑溪、土地公坑溪、崙尾坑溪等水文錯綜分割的丘陵地。西元2002年,政府為了解決雲林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問題,決定在檨仔坑東南方圈地興建「湖山水庫」,以提供雲林縣穩定蓄水及用水來源。
台灣高雄沿海昔日曾有一潟湖地形名曰「蟯港內海」,曾盛產粉蟯(蛤仔)而得名,又稱堯港,其古潟湖範圍包含了今日茄萣、湖內、路竹、永安、彌陀等地區。四百年來,蟯港內海因河川氾濫改道、淤積,加上人工掘墾魚塭、鹽灘,經歷滄海桑田造成潟湖水域逐漸縮小。日治時期,原本位於潟湖南緣的舊港灣淤塞難行,於是擇地另闢新建「新打港」,是為興達漁港的前身。
【高雄茄萣興達漁港風情】
茄萣區位置在高雄沿海地區之最北,北鄰台南市都會區很近,雖屬高雄市行政區但居民生活卻跟台南關係比較密切。離開高雄市區,沿省道台17線向北至湖內、左轉往西來到情人碼頭範圍,不過還要再續行至海邊的茄萣海岸公園一帶,然後轉南進入濱海路才能抵達興達漁港。
清康熙年間,典寶溪內海「港嘴」區域盛產蚵類,福建、漳州移民渡海來台擇地而居,在潮埔淺灘搭寮插竹架養蚵,於是得名「蚵仔寮」,定居典寶溪南岸的聚落稱「下蚵仔寮」,而位於北岸的「頂蚵仔寮」即為今日蚵仔寮漁港一帶。
【高雄梓官蚵仔寮漁港風情】
日治時期蚵仔寮為一海口小蚵村,西元1910年受暴風雨和海水倒灌侵襲,下蚵仔寮地勢較低漥的區域於是被淹沒。1938年,日本政府建設高雄為南進基地,規劃桃仔園、竹仔腳、下蚵仔寮為軍區,居民被迫遷村。其中,下蚵仔寮村民大多遷往禮蚵村(蚵仔寮漁港北側)、楠梓區援中港和右昌等地,下蚵仔寮舊址則成為左營軍港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