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溫習一下高雄港的開發史。1912年,日本人擴建打狗港、開發哈瑪星地區,並修築濱線鐵路到港口邊,沿線區域的新濱碼頭,就是「漁人碼頭」與「蓬萊商港」的前身,是日治時期南台灣最繁華熱鬧的港濱城市。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光復初期,高雄港內戰禍狼藉,陸上設施幾乎全毀,港口及航道被沈船阻塞、窒礙難行。1946年,高雄港務局著手打撈沈船、清理航道,並進行蓬萊、鹽埕(淺水碼頭、真愛碼頭)、苓雅三座碼頭區的港務設備修復工作。1953年,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開始實施,發展高雄工業。1955年,蓬萊商港修復完工,可泊萬噸巨輪,舊高雄港區的重建工程始告一段落。

 

舊高雄港區Map與第一臨港線

舊高雄港區Map與第一臨港線

 

  1970年,闢建第一貨櫃中心。1975年,中島商港區開發完工,不但紓解港區貨船擁擠的問題,更提升貨櫃吞吐運量與倉庫儲能,成為高雄港的營運重鎮。

 

  從日治時期開始,高雄臨港線的規劃建設,與數次大型的都市、築港計畫有很大關係。隨著高雄港蓬勃發展,因應大量載貨需求,1967年第一臨港線全線通車,環狀主線全長約13公里,以貨運為主要營業項目。相較於台灣其他港口城市的臨港鐵路,第一臨港線擁有完整的環狀鐵路系統,環繞市中心並延伸到高雄港埠,連接水陸交通網絡,肩負起工業、貿易與港口運輸的關鍵功能,在高雄近代發展史中,直到高雄港站-前鎮車場路段於2006年廢止,這條環狀鐵道擁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第一臨港線Map泡泡1

第一臨港線Map泡泡1】

 


 

高雄港站→蓬萊商港

 

高雄港港口風光

高雄港港口風光

高雄港港口夜景

高雄港夜景

 

  登上壽山,從忠烈祠遙望哈瑪星廣場,可以欣賞高雄港的港口風光,萬噸級貨輪整齊有序在航道穿梭,遠方則能看到中島商港和旗津。

 

景觀1:港濱鐵路痕跡

景觀1:港濱鐵路痕跡

 

  以高雄港站為起點,第一臨港線往東南方分成兩條平行線,其中一條為漁人碼頭、蓬萊商港的港濱分支鐵路。這條港濱鐵路已被拆除,港邊的水泥地上仍能看到鐵道的痕跡(景觀1)。往昔的倉庫和船塢改建成香蕉碼頭,經營商店和餐館,此地常聚集觀光客並不時舉辦各種活動。

 

景觀2:港邊風情

景觀2:港邊風情

 

  欣賞高雄的港邊風情別有一番趣味,視野遼闊、海風吹拂,空氣中飄著海水味道,遠處鳴笛聲此起彼落,對比船隻擦身而過的繁忙,碼頭的釣客卻顯得從容不迫,如姜太公釣魚,享受午後的片刻悠閒。

 

景觀3:旗津海峽、高雄港出海口

景觀3:旗津海峽、高雄港出海口

 


 

高雄港站→苓雅寮車場→新光站

 

哈瑪星廣場

哈瑪星廣場

 

  綠色草地上有色彩點綴,春天的哈瑪星廣場種下了花朵,正等待花海繽紛的季節來臨。向東邊望去,舊倉庫沿著鐵道遺跡和自行車道陣列,高雄85大樓默默矗立在遠方市中心,景象是由近而遠、汰舊換新,彷彿表現了不同時代的串連與演變。(景觀4)

 

景觀4:舊鐵道、舊倉庫、高雄85大樓

景觀4:舊鐵道、舊倉庫、高雄85大樓

景觀4:舊倉庫旁的環狀主線遺跡

景觀4:舊倉庫旁的環狀主線遺跡

 

  以高雄港站為起點的另一條分支,就是第一臨港線的環狀主線,沿著淺水碼頭繼續往真愛碼頭前進。淺水碼頭是駁二倉庫聚集之處,磚牆上的斑駁卻悄悄洩漏了它們的歲月痕跡。「駁二」意指第二號接駁碼頭,2000年,雙十國慶煙火第一次離開台北,南下高雄綻放,在尋找施放地點的機緣下,讓閒置的倉庫再度活了起來。現今的倉庫已經喪失儲物功能,並規劃「駁二藝術特區」,集藝文、港邊與鐵道特色於一身,成為大型展覽、藝術市集與活動表演的場所。

 

景觀5:駁二藝術特區

景觀5:駁二藝術特區

景觀5:駁二倉庫壁畫

景觀5:駁二倉庫壁畫

 

  來到真愛碼頭,可以看見一座鐵橋跨越愛河出海口,成為第一臨港線通行至此最醒目的鐵道設施。原本鋪設的鐵軌現已改建成西臨港線自行車道,沿真愛碼頭、苓雅商港繞了一個弧圈,使港邊風光盡收眼底。騎乘單車徜徉在景色優美的高雄港岸,已成為現下最受高雄市民歡迎的戶外活動之一。

 

景觀6:真愛碼頭,西臨港線自行車道

景觀6:真愛碼頭,西臨港線自行車道

景觀6:橫跨愛河畔的鐵橋

景觀6:橫跨愛河畔的鐵橋

景觀6:鐵橋上,木造地板自行車道

景觀6:鐵橋上,木造地板自行車道

 

  真愛碼頭內多停泊遊艇和渡輪,加上清爽的港灣和乾淨的碼頭,搭配離岸不遠的摩天高樓大廈,海天蔚藍,簡約的都會風格呈現出一種海洋時尚的現代感。

 

景觀7:真愛碼頭,海洋都會時尚

景觀7:真愛碼頭,海洋都會時尚

 

  真愛碼頭旁是廢置的苓雅寮車場,為高雄港站出發後的第一個火車調度車場。鐵道上青草鋪地,而車場一角仍留有月台的遺跡。(景觀7)

 

景觀7:苓雅寮車場的月台遺跡

景觀7:苓雅寮車場的月台遺跡

 

  離開苓雅寮車場,沿海邊路繼續南行,來到三多五路和成功二路,就進入了新光碼頭的範圍。新光碼頭又稱為海洋之星,位於高雄85大樓附近,未來將規劃結合遊艇碼頭與國際運旅中心,串起環港旅遊的交通動線,發展成海上旅遊藍色公路的中繼站。

 

景觀8:新光碼頭沿線

景觀8:新光碼頭沿線

 


 

新光站→中島車場線分歧點→中島車場→高雄加工出口區

 

  南行約3公里,途經中油、台電、中鋼、台肥等大型企業的港濱基地,西臨港線自行車道與成功路筆直並行,來到了第一臨港線環狀主線最南端,即抵達中島車場線分歧點(景觀9)。鐵軌在此分出兩條支線,形成一處三角結構的鐵道路線,其中一支為擴建路端的中島車場線,右轉向西,沿擴建路通往高雄加工出口區、中島商港和第一貨櫃中心。

 

景觀9:分歧點,擴建路端

景觀9:分歧點,擴建路端

 

  附近的夢時代摩天輪和前鎮夜市,讓分歧點仍保有一絲都會氣息,但轉進擴建路上,沿途景觀瞬間變成工業區色調,道路兩旁油槽、倉庫和貨櫃林立,貨車、大卡車和拖板車頻繁往來,空氣也變得汙濁暗沉。中島車場線上的中島車場是機車頭中繼站,負責機車頭的修復、維修和保養。中島車場已被拆除,原址只留下一間疑似號誌站的簡陋建築遺跡。(景觀10)

 

景觀10:疑似中島車場遺址處

景觀10:疑似中島車場遺址處

 

  通過中島車場再行約300公尺,即來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入口,西臨港線自行車道至此也來到盡頭(景觀11)。地上仍保有舊鐵道遺跡,指向遠方背景裡的起重吊卸設備,然而因為管制出入通行,所以無法再繼續沿鐵道探訪中島商港和第一貨櫃中心了。

 

景觀11:高雄加工出口區入口

景觀11:高雄加工出口區入口

 


 

第一臨港線Map泡泡2

【第一臨港線Map泡泡2】

 


 

中島車場線分歧點→第二臨港線分歧點

 

景觀12:分歧點,凱旋路端

景觀12:分歧點,凱旋路端

 

  分歧點的另一支線則是凱旋路端的第一臨港線環狀主線,與中島車場線背道而馳,沿凱旋路繼續向東前進。站在凱旋路端的分歧點一角,左邊的舊鐵道沿線已種植草木,美化為自行車道,而右方柏油路上依稀可見鐵路痕跡(景觀12)。

 

凱旋四路,第一臨港線

凱旋四路,第一臨港線

凱旋四路,舊鐵道、自行車天橋

凱旋四路,舊鐵道、自行車天橋

 

  第一臨港線從中島車場線分歧點往東行約1.5km處,來到凱旋四路與中山三路的十字交叉路口,這裡是第二臨港線分歧點,也是第一臨港線與第二臨港線的共線終點。中山路是高雄一條連接南北、交通繁忙的主要幹道,為了不被鐵路平交道衝突,於是蓋了一座凱旋陸橋跨越鐵道。現在的鐵道已無列車行駛,然而鐵軌潛越、列車通行的印象仍讓人充滿想像空間。(景觀13)

 

景觀13:鐵軌潛越、列車通行印象

景觀13:鐵軌潛越、列車通行印象

 


 

第二臨港線分歧點→前鎮車場

 

  第一臨港線進入分歧點後朝東北而行,進入了人口密集、街道陣列的前鎮區。沿凱旋四路到前鎮車場為止,這段長約1.5公里的雙線鐵道是第一臨港線和第二臨港線的共線路段。由此開始鐵道轉往北行至高雄站,沿途平交道眾多、鐵道設施保存完好,高雄臨港線的尋根之旅,至此才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鐵路刻板印象。

 

第一、第二臨港線共線路段

第一、第二臨港線共線路段

 


 

前鎮車場-高雄機廠

 

景觀14:一心一路平交道口,進入前鎮車場

景觀14:一心一路平交道口,進入前鎮車場

 

  前鎮車場是台灣十大建設中西部鐵路電氣化終點,位於一心一路和二聖一路的鐵路平交道之間,是第一臨港線上的大型車場,亦為第二臨港線的起點站。前鎮車場南北狹長,腹地長度距離可達600多公尺,車場內碎石遍布,多條鐵軌向兩端延伸,濃厚的鐵道氛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2011年第一臨港線電車線拆除之前,前鎮車場仍是台灣最南端的鐵路電氣化車站。

 

前鎮車場入口

前鎮車場入口

景觀15:前鎮車場腹地

景觀15:前鎮車場腹地

 

  2008年高雄港站裁撤後,前鎮車場的業務便移至高雄站管理。如今,平日的前鎮車場仍有少量列車往來,主要是用來駁放機車頭或客車車廂,未來將改建成高雄捷運環狀輕軌的主機廠,而在「高雄機廠前」員工月台,已經可以看到一棟興建中的灰色輕軌號誌樓。

 

景觀16:灰色輕軌號誌樓

景觀16:灰色輕軌號誌樓

景觀16:前鎮車場往高雄機廠端

景觀16:前鎮車場往高雄機廠端

 

  離開前鎮車場橫越二聖路,就是高雄機廠的鐵道入口。高雄機廠由前鎮車場分支而出,並不在第一臨港線上,面積約27公頃,佔地寬廣,是台鐵三大機廠之一,廠內機具設備齊全,用來維修各式無動力客車及貨車車廂。入口處大門深鎖,沿鐵道望去,廠房邊停放了一列列車廂,不知何時會有調車動態呢?

 

景觀17:高雄機廠一瞥

景觀17:高雄機廠一瞥

 


 

前鎮車場→高雄站

 

第一臨港線,中正一路鐵路平交道

第一臨港線,中正一路鐵路平交道

 

  前鎮車場到高雄站的鐵道是單線鐵軌,長度約5公里多,目前仍有少數列車往來,是唯一仍在使用中的第一臨港線路段。平日早上9301100有平交道管制,用來運送員工、接駁車廂或是交派工程車輛。

 

凱旋一路,第一臨港線

凱旋一路,第一臨港線

 

  列車離開前鎮車場後將往西北行駛,沿凱旋一路朝向終點高雄站進發,通過憲政路平交道,鐵道轉向西邊匯入台鐵屏東線,與高雄站會合後,結束了第一臨港線的尋根之旅。從憲政路口可看到鐵道轉彎處,而長谷世貿聯合國大樓的身影就矗立在遠方。

 

景觀18:憲政路口,鐵道將匯入屏東線

景觀18:憲政路口,鐵道將匯入屏東線

景觀19:高雄站,屏東線端

景觀19:高雄站,屏東線端

 

  高雄車站的前身為高雄驛。日治時期,為配合新都市計畫、應付顯著增加的客運和貨運量,高雄驛於1940年完工,1941年通車啟用,取代位在高雄港站現址的高雄舊驛,成為當時都市發展的中心地標,使得高雄市的發展核心,從哈瑪星逐漸轉移到高雄驛周邊的新市區。高雄驛的中央門廳挑高兩層並設有塔屋、上為日本傳統四角攢尖頂的「帝冠式」樣建築風格,代表了當時日本人對高雄市的期望和驕傲。

 

舊高雄車站

舊高雄車站

 

  台灣光復後,高雄驛更名為高雄站,納入台鐵轄下,是連結縱貫線、屏東線與高雄臨港線的交通樞紐。2003年,為配合台鐵、高鐵、捷運的三鐵共構工程,闢建臨時車站,把深具歷史價值的「帝冠式」樣舊車站建築遷離,在附近擇地保存,待新車站地下化完工後,將遷回原處設立願景館,使其成為新高雄地標。

 

景觀19:高雄站臨時站房

景觀19:高雄站臨時站房

 

撰文:BMC 校稿:黑雞

 

 

台鐵高雄臨港線尋根記‧舊縱貫線

台鐵高雄臨港線尋根記‧第二臨港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衡 的頭像
    阿衡

    阿衡的探秘地圖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