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結束明鄭王國二十二年的經營,台灣回歸中國統治,清廷卻對懷有難解情結的台灣高唱「棄台論」,統領清朝盛世的明君、康熙皇帝甚至也認為:「海賊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但在征台有功的施琅堅持下,明鄭滅亡次年,清廷才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然而,清朝的台灣統治是消極的,為了壓抑反動勢力復甦,不僅對渡台移民多所限制,又未重視建設地方,處處充滿不信任感。沒了歸屬感的台灣,依舊在海上無根飄泊。
台灣島為一富饒之地,自荷蘭統治時期,便以稻米、砂糖、鹿皮為出口大宗,其後又以盛產茶、糖、珊瑚聞名,而樟腦的產量更曾經是世界第一。除了物產豐富,台灣位居東亞海上航道交通的樞紐,戰略地理位置優越。以上兩點,讓台灣自十七世紀開始便成為海上強權覬覦的目標,但中國歷代統治者幾乎皆為陸權主義,對海洋缺乏興趣、了解不深,反而以為台灣地處偏遠,乃蠻夷荒地,可有可無,台灣始終是被大陸忽視的一塊土地,直到兩百年後……
【西元1870年,由美國人Le Gendre所繪製的《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