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地球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作觀測,我們能夠看到的宇宙就稱為「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不難想像這是一個球體空間,而球面邊緣地帶即為我們觀測宇宙的最遠距離,如何定義此距離必須考慮「光速有限」。由於超出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區域過於遙遠,以至從大爆炸以來發出的光線,或其他以光速傳播的物理量等信息(如引力波。以下皆以光子為代表)未能有足夠的時間到達地球而導致無法被觀測到。

 

目前可觀測宇宙的範圍

目前可觀測宇宙的範圍

 

  廣義相對論闡述了物質之間相互作用不能超過光速,所以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宇宙,將和我們不會有任何在物理上連絡信息的可能,可觀測宇宙之內的範圍是人類所能探測宇宙的極限,即使這只是真實宇宙的一小部分。可觀測宇宙是「膨脹宇宙」中相對任一觀測中心的一種區域定義,換句話說,無限大宇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可觀測宇宙-哈伯極深空照片示意圖

可觀測宇宙-哈伯極深空照片示意圖

 

  根據哈伯定律,超過哈伯距離以外的宇宙將以超過光速的速度膨脹,那麼處在此區域的天體發出的光子將因為永遠無法到達地球。試想,既然光速為宇宙中最快的極限速度,那從大爆炸以來的宇宙年齡乘上光速,不就是可觀測宇宙,甚至是整個宇宙的大小嗎?但這是一種把宇宙當作「靜止」的錯誤觀念,宇宙實際上隨時隨地都是在「膨脹」的。光子的傳播速度總是光速,然而考慮宇宙膨脹,則光子每一段距離的傳播路徑,總是要跟著宇宙膨脹而變化,所以不能以古典物理的距離公式來作計算。

 


 

宇宙標度因子

  以廣義相對論計算可觀測宇宙範圍之前要先知道哈伯定律(Hubble’s Law),其中v為星系紅移膨脹速率,D為星系與觀測者之間的實際距離:

 


 

  根據宇宙膨脹的事實引入「宇宙標度因子(Scale Factor)」,定義為不同時期的宇宙大小相對於今日的宇宙大小的比值,其中,z為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量,且大爆炸初始時a值為零:

 


 

宇宙膨脹之共動作標系

宇宙膨脹之共動作標系

 

  假設宇宙膨脹導致各星系遠離為均勻,表示宇宙中各星系之間相對位置為固定,因此,引入宇宙標度因子可定義一個隨宇宙膨脹一起變化的「共動座標系」,在這個座標系之下各星系之間相對的距離是相對不變的,故可定義共動距離且規定該數值等於今日的實際距離。因此,過去的實際距離必定小於x,而未來的實際距離也必定大於x,代入宇宙標度因子可得到以下關係式,表示各星系在不同時期的實際距離是由宇宙標度因子來決定:

 


 


 

廣義相對論推導弗里德曼方程式

  依據廣義相對論,在任何慣性系下觀測到的守恆量為兩點間的時空間隔,這個間隔被稱作原時τ,在四維正交座標系中其相對論不變量為:

 


 

  對應宇宙學原理,為符合在大宇宙尺度下到處均勻且各相同性的宇宙,愛因斯坦場方程式解的形式為FLRW度規(FLRW Metric),其相對論不變量:

 


 

  以度規張量表示如下列,其中a即為宇宙標度因子:

 


 

  FLRW度規分別由美國物理學家H.P. Robertson、英國數學家Arthur Geoffrey Walker於西元1930年代所推導發現,俄國數學家Alexander Friedmann與比利時物理學家Georges Lemaitre也作出重要貢獻。FLRW度規取四人姓氏字母之首命名,其中,k為時空曲率,其值只為101分別表示宇宙為封閉的球面(Spherical)、平坦(Flat)、開放的雙曲面(Hyperbolic)。FLRW度規代入愛因斯坦場方程式(Einstein Field EquationsEFE):

 


 

  首先,得到里奇張量(Ricci Curvature Tensor)之各曲率項分量如下列:

 



 

  還有里奇張量的純量:

 

 

 


 

  得到愛因斯坦張量(Einstein Tensor)之00分量:

 


 

  假設宇宙膨脹時為到處均勻且各相同性(Homogeneous and Isotropic),其應力-能量張量(Stress-energy Tensor)有一個特別簡單的形式,其中,ρ為宇宙能量密度,p為宇宙壓力密度:

 


 

  得到應力-能量張量之各項分量如下列:

 


 

  代入愛因斯坦場方程式計算後即可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式(Friedmann Equation),其中定義了隨時間變化的哈伯參數(Hubble Parameter)與宇宙標度因子之間的關係:

 


 


 

計算宇宙年齡與可觀測宇宙範圍

 


 

  弗里德曼方程式(Friedmann Equation)描述了宇宙如何隨時間演化,以及影響哈伯參數隨時間演化的宇宙組成:

 


 

  宇宙能量密度為宇宙之物質(包含暗物質)與輻射密度的總和。由於體積單位為長度立方,故物質密度與宇宙標度因子的3次方成反比,而輻射還要考慮矢量,故輻射密度與宇宙標度因子的4次方成反比。若取今日的哈伯常數,並假設時空曲率及暗能量皆為零的臨界狀況,代入弗里德曼方程式得到弗里德曼宇宙臨界能量密度(Critical Density):

 


 

  定義密度參數(Density Parameter)為宇宙組成密度與弗里德曼宇宙臨界能量密度的比值,其中,暗能量似乎為不隨宇宙膨脹演化而變化的宇宙內稟性質,然而暗能量到底是什麼至今仍是個謎:

 

 


 

  弗里德曼方程式於是改寫成:

 


 

  兩邊積分之後即可計算從大爆炸開始到現在的宇宙年齡:

 


 

  由上式可知宇宙年齡與今日的宇宙組成有關。西元2009年,普朗克衛星探測器(Planck)發射升空,它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解析度觀測數據,描繪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的各向異性(Anisotropies)地圖,有助於驗證宇宙的組成結構及宇宙起源。

 

普朗克衛星探測器

普朗克衛星探測器

 

  跟據西元2018年最新的觀測數據:

 


 

  宇宙年齡公式代入以上數值(由於積分求導困難,可利用Integral Calculator網站直接計算積分值):

 


 


 

  宇宙年齡於是求得約為138億年。對於從大爆炸開始至今傳播最遠的可觀測光子而言:

 

 


 

  兩邊積分之後即可計算可觀測宇宙:

 


 


 

  上式之值即為可觀測宇宙之半徑,故其直徑就是可觀測宇宙之最大尺度範圍約為938億光年: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