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佳暮聯絡道路」為前往屏東霧台「佳暮部落」主要的聯外道路,甚至可說是唯一的聯外道路,雖然從地圖上看還有另一條「神山佳暮聯絡道路」,但由於中間有一段是下降河谷走隘寮北溪河床,若遇河水高漲淹沒則如同中斷狀態。自從八八風災受損以來,谷川佳暮聯絡道路如今已逐漸修復,除了2K3K部分路面尚未整鋪柏油及邊坡落石堆積之外,全長約8公里路程目前路況大致良好,可順利通行至佳暮部落。(2020年八月)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卡地給洋溪匯入隘寮北溪風景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眺望卡地給洋溪匯入隘寮北溪風景】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Map

 

  屏東三地門續行霧台公路來到霧台谷川大橋前,不上橋往左岔路即進入「谷川佳暮聯絡道路」,沿著隘寮北溪河谷北岸闢築,這條公路昔日曾被編列為「鄉道屏38」,後來遭遇八八風災而損毀,殘破的路況條件不符公路編制而解編。

 

霧台公路31.4K觀景台看霧台谷川大橋

霧台公路31.4K觀景台看霧台谷川大橋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0K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0K

 

  近年來由於政府發包施作改善工程,谷川佳暮聯絡道路如今已逐漸修復,除了2K3K部分路面尚未整鋪柏油及邊坡落石堆積之外,全長約8公里路程目前路況大致良好。(編按:上政府採購公報網可查「佳暮村谷川佳暮聯絡道路改善工程」等標案,此外還有「神山社區神山至佳暮神佳橋重建工程可行性評估案」,令人期待「神山佳暮聯絡道路」建設橋樑升級開通的可能性。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俯瞰隘寮北溪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俯瞰隘寮北溪

霧台谷川大橋

霧台谷川大橋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3K路段位於懸崖峭壁,因地質不穩定路況受損最為嚴重,常有邊坡碎掉落且石部分路面尚未整鋪柏油,不過已有重修護欄且保坡工事,只要小心行駛即可安全通過。來到谷川佳暮聯絡道路2K處,往南俯瞰隘寮北溪壯麗的河谷風景及霧台谷川大橋。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眺望卡地給洋溪匯入隘寮北溪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眺望卡地給洋溪匯入隘寮北溪

卡地給洋溪望向上游方向

卡地給洋溪望向上游方向

 

  邊坡峭壁沿路拐了個彎,再往北續行至谷川佳暮聯絡道路3K,從這裡往東可眺望廣闊的河床規模與河道交匯的特殊景觀,只見支流清淨的卡地給洋溪正匯入主流汙濁的隘寮北溪。沿卡地給洋溪望向上游,對面山上隱約可見建築物,那就是等一下要去尋訪的佳暮部落。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5.5K嘎溪給亞呢橋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5.5K嘎溪給亞呢橋

嘎溪給亞呢橋俯瞰卡地給洋溪下游

嘎溪給亞呢橋俯瞰卡地給洋溪下游

嘎溪給亞呢橋俯瞰卡地給洋溪上游

嘎溪給亞呢橋俯瞰卡地給洋溪上游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行至5.5K來到嘎溪給亞呢橋(Kathikiane)。嘎溪給亞呢橋地勢高聳,橫跨隘寮北溪支流卡地給洋溪,座落在屏東縣三地門鄉與霧台鄉交界,建於民國一○三年,為一座截彎取直的橋樑以連絡被山洪沖毀的道路,U型廢棄道路東、西側出入口就在橋樑兩端,雖建有鐵門不過並未上鎖。過橋後繼續東行可前往佳暮部落。

 

廢棄道路西側鐵門

廢棄道路西側鐵門

廢棄道路西側俯瞰卡地給洋溪

廢棄道路西側俯瞰卡地給洋溪

廢棄道路東側看嘎溪給亞呢橋橫跨卡地給洋溪河谷

廢棄道路東側看嘎溪給亞呢橋橫跨卡地給洋溪河谷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途中遇小瀑布

谷川佳暮聯絡道路途中遇小瀑布

佳暮社區石碑

佳暮社區石碑

 

  「佳暮社區石碑」位於谷川佳暮聯絡道路約7K,至此即抵達「佳暮部落」。佳暮部落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為一魯凱族原住民部落,座落在隘寮北溪北側、戶亞羅山下方接近溪流之嶺線高地上,海拔高度約在530公尺上下,地勢北高南低,隘寮北溪於佳暮部落下方形成曲流,距離河床落差高度可達200公尺。佳暮部落(魯凱族語:Karamemedesane)分為新、舊2個社區,「新佳暮(Kavathanan)」位於谷川佳暮聯絡道路7K一帶,「舊佳暮(Karam-m-d-san)」則位在谷川佳暮聯絡道路終點8K以後,兩村地高可隔山谷互望彼此。

 

佳暮部落入口獵人雕像

佳暮部落入口獵人雕像

佳暮部落入口觀景台眺望隘寮北溪河谷

佳暮部落入口觀景台眺望隘寮北溪河谷

「新佳暮」社區

【「新佳暮」社區

「新佳暮」社區畫牆

【「新佳暮」社區畫牆

「新佳暮」社區畫牆

【「新佳暮」社區畫牆

「新佳暮」眺望「舊佳暮」

【「新佳暮」眺望「舊佳暮」】

「新佳暮」眺望「舊佳暮」

【「新佳暮」眺望「舊佳暮」】

 

  佳暮部落雖有分新舊之名,但在歷史上反而是「新佳暮」比「舊佳暮」更早建村。約在220多年前,霧台部落頭目的長子娶了平民的女兒違反禮俗,只好把頭目之位讓給妹妹,然後與妻子搬到今日的「新佳暮」,於是組成了「佳暮部落」。又「新佳暮」建村之後大約過了100年,因為「新佳暮」人口增加,耕地不敷使用,於是部份族人再搬到對岸台地另建村莊,成為今日的「舊佳暮」。兩村於西元1982年合併成為現代佳暮部落社區規模。

 

「舊佳暮」佳暮國小

【「舊佳暮」佳暮國小

「舊佳暮」社區

【「舊佳暮」社區

佳暮國小司令台

佳暮國小司令台

「舊佳暮」眺望「新佳暮」

【「舊佳暮」眺望「新佳暮」】

 

  昔日八八風災時受災嚴重,部落有一半幾乎被土石流淹沒,居民曾被迫遷離家園,由於遷居長治永久屋及人口外流之故,新、舊佳暮人口現在約只剩30幾戶,村民大都為魯凱族人,以種植愛玉、山芋、蕃薯、養水鹿、採靈芝等為主要經濟來源。如今佳暮部落正在逐步開墾及重建,社區道路、巷弄、住宅、活動中心、學校、原住民文化藝術雕像與畫牆、觀景台、山坡農地等,在藍天白雲綠山之下看起來一片悠哉祥和。

 

撰文:BMC 校稿:黑雞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