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Map5】
23.金門館(縣定古蹟)
鹿港金門館位於龍山寺南側,沿龍山街左轉金門街很快就能找到。台灣有三座金門館,分別位於艋舺(萬華)、台南安平及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金門館原名「浯江館」,於西元1805年改建而成,除了供奉神祇,亦兼具「同鄉會館」與「水師會館」的功能,館院兩旁的廂房為昔日提供給弁丁人士住宿的空間。
【金門館】
【金門館廂房】
24.地藏王廟(縣定古蹟)
繼續往南直走,鹿港地藏王廟即位於文明街底。地藏王廟主祀地藏菩薩,從祀境主公、註生娘娘與十殿閻羅。地藏王廟創建於清初,並於西元1815年重修鹿港天后宮時,以部份的捐銀重修地藏王廟。地藏王廟被視為陰廟,屋簷建築低矮,更顯廟宇陰森的氣氛。
【地藏王廟】
【地藏王廟屋簷低矮】
25.文祠、武廟、文開書院(縣定古蹟)
鹿港文武廟位於鹿港市鎮南方,遠離商業街道,四周公園圍繞,環境清幽典雅。文祠、武廟、文開書院三座建築物一字排開文武並肩,學院書香氛圍濃厚,相當特別,為早年鹿港文教事業的代表性建築之一。
【武廟、文祠、文開書院】
文祠、武廟建於西元1812年,文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文開書院則在西元1824年落成,書院之名為紀念明末儒者「台灣開台文化之父」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文開書院正殿主祀朱子,配祀海內外八寓賢「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全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等八位對台灣文化有貢獻的先賢,後堂則是昔日老師授課的講堂與書院院長的起居室。
【文開書院】
【文祠】
【武廟】
26.楊橋公園
古蹟地圖之旅接近尾聲,往南探索找到了楊橋公園。楊橋公園為楊公橋的遺址,於西元1812年清朝知縣楊桂森捐俸修建,取名為「利濟橋」,橫跨舊鹿港溪以利商旅行人通行,在當時為台灣南部進出鹿港的必經通道,當地百姓感念楊氏,而稱之為「楊公橋」,「楊橋踏月」乃鹿港八景之一。
【楊橋公園】
民國八十四年「護安宮」進行重修工程時,挖出了利濟橋碑及舊橋墩的遺跡,於是鹿港鎮公所在此地建造「楊橋公園」,並設有池塘、木橋、亭榭供遊客遊賞懷古。楊橋公園內另有一座福德宮,奉祀鹿港的「南方土地公」。
【旅行Map6】
27.摸乳巷
離開楊橋公園向北動身前往停車的地方,終於來到了鹿港古蹟地圖攻略的最後一站,附近菜園路的一條防火巷即為「摸乳巷」。摸乳巷又名「君子巷」、「護胸巷」,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巷長約100公尺,最窄處卻不到70公分。
【摸乳巷入口】
摸乳巷為鹿港著名地景,摸乳巷名稱由來,有一說是男女在巷內相遇,女生需要護胸以便通過,故名「護胸巷」,後演變為「摸乳巷」。另有一說為古時人們因渴望生子,日思夜夢,而此處巷道狹長,猶如人們作夢夢兒一般,故稱「夢麟巷」,而其國語發音與閩南語的摸乳巷相似,便稱為「摸乳巷」。
走進摸乳巷,果然巷道極窄,此刻若對面走來一妙齡女子,想想雙方也不免都要臉紅心跳了呢。
【摸乳巷】
後記
鹿港不愧為充滿人文詩意、藝術風華與時代色彩的古蹟小城,這趟地圖攻略所走訪的特色景點與歷史古蹟將近三十處。在行前規劃時即使希望能走透透,但由於事前準備仍不夠完整、心理準備不足而且時間有限,因此仍有不少遺漏之所(意樓、日式街長宿舍、鹿港民俗文物館等等),此行雖號稱古蹟地圖攻略卻仍稍嫌惋惜,不過能這樣一口氣行遍各處,集滿各個古蹟景點,也算是一圓心願、不虛此行了。
Date:201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