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閱讀莊子故事,是小時後看蔡志忠的漫畫,蔡志忠以詼諧逗趣的手法與漫畫形式,把莊子這部偉大的思想巨著,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給我這一個小毛頭。對小孩子來說,莊子是一部有趣的故事書,像中國版伊索寓言。莊子以樹木、大河、高山、飛禽和走獸等大自然萬物擬人敘事方法,讓我覺得非常新鮮。

 

  現在再拿起莊子,這次則是閱讀原文了,有很多感觸與想法。莊子獨特的思想與見解,令我深深沉迷,若能以莊子思維態度生活,也許會是愜意自在的。

 

自然的蕭聲莊子說

 


 

  莊子生於戰亂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也是百家思想蓬勃發展的時代。百家爭鳴中,道家老莊思想顯現了獨特色彩。儒家孔孟提倡仁義禮智,強調個人道德及社會規範;法家注重法規對人民社會的重要性,重視效率和民眾控制的手段與方法;墨家的兼愛和非攻;還有其他各有其本身思想主張的小家們。戰國時代,為了讓自己的國家能夠在中原佔有一席之地、稱霸天下,君王們無不廣納賢士,實行富國強兵的政治,加強國家實力和外交手段,而最受各國君王重視與歡迎,是儒家和法家思想。

 

  儒家的仁義道德及禮法規範,對當時大多數士人來說,可不是做為一個完美高尚文人所尊崇追求把持的處世思想與態度嗎?所以當時各國君王為了招募賢能人才、富強國家,無不把儒家思想擺在上位,以作為討好賢士的籌碼。代表人物以孔孟為主。

 

  但最受統治者歡迎的是法家思想。法家可說是專門為君王治理國家之法而制定策略的一門學術企劃理論。有效率提昇國家實力,利用法律控制人民,提高國君的地位權力,強調管理和嚴刑峻法的重要性,這樣的思想非常受到領導階層歡迎,各國無不把法家思想力行於國家人民的治理上。在當時法家紅極一時,代表人物以韓非子和秦國的商鞅最為熟悉。

 

  道家思想在當時算是冷門學問,因為在各國汲汲名利、埋頭加強自己國力之際,老莊卻倡導清淡無為、一切順從自然平和,誰會對這樣的思想加以注目呢?想要有所事業,老莊卻尊崇無為;想要有用而治,老莊卻說無用為上;想強調仁義禮智與社會規範,老莊卻不喜歡這些人為束縛;在注重人本主義思想的社會裡,老莊反而提倡大自然之美;在互相競爭比較的時代中,老莊偏偏揭破了對比的假象,說明回歸本一的終極思想。如此思想主張,在戰國時代根本就是一派胡言,偏離當時的主流思想意識甚遠。

 

  談到這裡,我想就以閱讀莊子的感想和老莊思想作主題。莊子和老子同本一家,莊子直襲了老子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主張意識而自成一家:道家。比較老子和莊子兩部巨著,莊子給我的感覺是輕鬆有趣的。莊子以譬喻擬人的寓言手法闡述自家的基本道理,就像是看故事書,讓人覺得溫馨自在。莊子崇尚大自然,許多文章都是以大自然事物如動物、山水、林木、大地、太陽、氣候、星辰等來做寓寫,對生活忙碌、奔走人際,疲命於物質世界的現代人來說,頗為玩味,好像在酷熱環境中看到一個清涼天地,沉澱心靈、清理思緒,毫無壓力地思考與遊想。

 

  莊子哲學思想可分以下五點來討論。 

 


 

自然無為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應帝王‧鑿渾沌》

 

  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是完全反向思考。每個人都在蕭蕭競逐,弄得天下疲於奔命,莊子明晰根源,認為凡是若能順其自然,不強行妄為,社會自然趨於安定,所以莊子自然無為的主張,是鑒於過度人為所引起的。舉凡刑法、仁義道德、功名利祿、知識巧辯及權謀術數,都違反了自然人性,壓抑了自發性的發展。對人類天性來說,人是不願意被這些禮俗、規範和制度所拘束的。

 

  在莊子看來,凡事都要適其性,不可揠苗助長,任何強制的規矩限制都是造成苦痛紛擾的來源。不順乎人性而強加制度是不合人的本性的。

 

  同樣推廣到政治,莊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制定法律來制裁人民,一切都要任其自然,不使用手段來壓制人民,所以莊子說若能順應事物自然變化,不要私心利用,天下便可以治理好,此乃「自然無為」之旨意。「無為」就是指掌握權力的統治者不以私欲強加於人民。

 

  就這篇《應帝王‧鑿渾沌》,中央之帝渾沌代表人性質樸純真的一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國事紛亂,乃至國破人亡,這是莊子親眼所見。究其原因,都是由於統治階層的煩擾政舉所導致。這篇寓言,對於此一觀點來說,尤有其特殊意義。

 

  莊子的「自然」,諭示人性的自由伸展與人格的充分發展,不受人和外界的強制力量壓縮約束,這樣才能培養一個人健全的自我。但是自我的意志卻不能過分對外伸張,若影響到別人的活動和自由意志,就會造成侵犯他人的現象,所以才有「無為」思想。無為教人不要以一己意志強加諸在他人身上,人和人之間是並列共存的,不是相互比較、征服與臣服。在無為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意志和自由,不過份互相影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實的存在,人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個性與意志。順從該進行的道路,順從「自然」運行,讓一切在默默中「無為」進行著。自然的寧靜優美,可以醫治粉飾虛偽的人事所帶來的煩囂混亂,這就是莊子「自然無為」的基本觀念。 

 


 

無用之用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繫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數十。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滿,以為柱則蠹;是不才之木也,無所可用,固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橘梨橘柚,果瓜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播擊於世俗者也。勿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所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人間世‧社樹》

 

  對世人來說,實用往往被用來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直接而實際有效,就認為有價值;反之,就認為沒價值,卻不知其實有很多內涵雖然不顯著,然而其重要性卻遠超過直接而顯著有效的事物。莊子透悉此論,他揭露了一般人目光如豆、急功好利,只知斤斤計較於眼前事物,於是闡述了「無用之用」的意義。

 

  這篇《人間世‧社樹》很顯白指出「無用之用」的道理。世俗對於賢能者不擇手段去打壓排擠,實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生於戰亂時代的莊子,喚醒才智能士要能看的深遠,不必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華,更不可恃才傲物,否則遭人忌妒,或被人利用而犧牲。莊子認為自我的顯現或炫耀,都將導致自我毀滅,所以莊子強調「無用」的道理。

 

  莊子所說的無用,並不是提倡「廢柴、魯蛇」,而是提醒世人不可急功近利,反被別人所役用。歷史上有許多人受此教訓,如三國時代的楊修被曹操藉故殺死,就是因為楊修處處與曹操爭芒,反而導致殺身之禍。

 

  莊子也體會到才智人士多懷才不遇而忿忿不平,因此提出「無用之用」。「無用」於人,其實是「有用」於己。世人要反過來想,不被汲汲私利的統治者所役,對自己來說,其實有很大益處。巧妙避開他們,自己才不會受傷,更能免去殺身之禍。 

 


 

反對仁義規範的束縛

 

  【聖人不死,大道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之其然邪?比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外篇‧胠篋篇》

 

  莊子道家的自適與自得其樂心境,悠閒意遠、廣大寬賢的氣氛,對別家來說獨樹一格。對莊子來說,凡是人為的規範都是持反對態度。

 

  莊子並不反對道德本身,他所反對的是違失人本性情的宗法禮制與禮教規範。在莊子的時代,仁義變成國君戕賊人民的工具,禍害甚深。現實環境下,仁義強制人心的規範、成為所謂聖人的假面具、大盜的護身符。《胠篋篇》明白點出如此社會弊病,世人汲汲以仁義規束人,激起人民反感,隨天下禍亂滋生。有心人假借「仁義」之名,掩蓋矯飾自己的謊言和醜行。在戰亂紛擾的春秋戰國,莊子構畫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所以道家視仁義為對人性的紛擾而評之、去之。 

 


 

大自然之美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齋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禦寇》

 

  莊子是一位崇尚自然的哲學家,他的眼界放於廣大的自然界中,不像其他家僅限於世俗的人事物裡。莊子認為自然是一切基本之源,是生我、養我、息我的場所。人的衣食住行取之於自然,人的嬉樂憑藉著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無窮盡」寶物,所以人和自然界根本沒有衝突可言,而是和諧相處。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於人身,是一個大和諧狀態。

 

  這種思想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在後世文人「遊於萬化」的藝術精神和「返於自然」的呼聲中,都可以找到莊子哲學的蹤跡。莊子眼中,自然是美麗的,自然之美蘊含生命活潑的生機,大自然孕育萬物、欣欣向榮,展現無窮無盡的生意、生生不息。對於世人忙碌營利、盡窮利祿榮耀,陷於世俗羈絆而無法自拔,莊子的自然觀不就像沙漠中的綠洲清泉,讓人心曠神怡嗎? 

 


 

比較與同一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鹿麋食薦,螂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莊子對於「比較」的看法,認為比較是人類主觀的意念產物,是在特定時空下的相對差別,這些差別只有相對價值,對於人事物本身來說,並沒有好與壞、是與非的差別。

 

  就莊子看來,世上的人事物都是因為時間、環境及主觀認識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價值判斷。世俗的種種價值觀念,都是無意義的,所以「比較」對莊子道家來說,是根本沒有的,人事物之間的分別乃不必要。莊子基於以上思想,而發展出「同一」的觀念,萬有性質齊同的觀點。

 

  《齊物論》以無所偏的心境與同情思維來關照事物的態度。「同一」的思想打破唯我獨尊的態度,不要自私去認識解讀別的人事物,說明人應要站在他人與他物的立場照見自己的偏狹,作為自我內心的反省與覺悟,更進一步去除自我偏執,在待人處世上才不至於偏私固蔽而以自我為中心,展現莊子民胞物與的精神。

 

  由於這種包容釋放的思想觀點,人性悟性的自我可以與外在外物相互震盪、交感共鳴,同情和諧的境界,不正是大自然之美的彼此輝映嗎?最終回歸同一,就是老莊道家思想所謂的「道」矣。 

 


 

  以上歸結出莊子哲學的基本思想,我認為的確令人嚮往,但反過來想,這種思想觀點,在繁忙複雜、動量迅速、資訊蓬勃替換發達的現代社會中,還能夠適用嗎?莊子的時代跟現代相比還是較為單純,若把道家思想拿來完全套用在現代,或許有些想法是不合時宜的。如自然無為反對禮法約束的態度,若不以道德法規和規範來約束社會,在人心思想複雜、捉摸無際、通訊發達、物慾高漲的今天,禍亂將會更加放肆叢生。

 

  不過老莊思想對現代社會來說,應該是以精神層面為主。在高唱物質主義的今天,人應該以清淨無為的態度來看待世俗誘惑。雖然物質生活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是無可替代的必要,但世人仍應保持自身人性,克制無窮的慾望;從別人事物的角度出發,體會萬物感覺,回歸同一,同情與和諧地與世界相處;認識大自然的美好與恩澤,體諒萬物之間的相依相偎;不汲汲名利之際,悠閒安適倘佯在萬物之中。大家若能如此生活,很愜意的不是嗎?

 

  最後,選出莊子中幾篇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文章故事來分享。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憤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撤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憤然作色曰:『無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莊子.外物》

 

  莊子諷刺了「遠水救近火」的無奈。世人常常因為世俗的蒙蔽而看不清真實情況,莊子以自身家貧的敘述點出此一觀點。對於鮒魚之災,我們怎能不警惕自己視察外界的觀點角度呢?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類,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山木》

 

  有名的「螳螂捕蟬,黃鵲在後」成語出處。莊子以詼諧且自娛娛人的手法,闡述世人汲汲於功名利祿的迷思,深陷物質慾望之中而無法自拔,殊不知自己背後,還有更可怕的後果在等著。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史上最有名的一場辯論。莊子和惠施是好朋友,常常就哲學與邏輯的觀點作精采辯論,可以看到好友之間相互切磋、互不隱瞞的豪華氣魄,而辯論題目更讓人會心一笑。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碟」膾炙人口。到底莊周的夢境是真實或虛假?是莊周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莊周?生活在世上的我們,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呢?這是頗令人玩味的一個哲學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之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導大竅,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發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以解,如土委地,牛不知其死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無人不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神乎其技的演出令人嚮往,也給了我們很特別的啟示。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人與人相處與處世的態度顯得非常重要,若不能謹慎面對,就會落個淒慘下場。訴說人生在世的種種無奈與現實,我們要像庖丁之刀學習,圓融順滑的應對人事物與面臨到的挑戰,以聰明的方式避免衝突和爭吵,才能「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啊!共勉之。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