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胡椒和靈魂」,十六世紀末葉,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積極向全世界擴張,荷蘭人為了貿易和商業利益,緊隨殖民的腳步,乘風破浪,很快就抵達東亞海上。西元1622年,顏思齊登陸笨港後的第二年,荷軍進入媽宮(馬公)港,不客氣地占領澎湖,與明軍僵持不下。面對荷蘭這個不速之客,最後明朝封鎖澎湖,斷絕荷蘭人的糧食與水源,缺乏補給的荷軍終於棄城而逃,駕船往台灣駛來,在當時名叫「大員」的台南安平登陸。

 

荷蘭航艦航行台灣之間

【荷蘭航艦航行台灣之間】

西元1636年,荷蘭人J.Van Braam所繪製的台南古代地圖

【西元1636年,荷蘭人J.Van Braam所繪製的台南古代地圖】

 

  當時的安平只是一個小小沙洲,荷蘭人登岸後便興建城堡,取名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經年累月的海沙淤積,這片沙洲已經與台灣本島連成一片,很難想像當時城堡孤立海上的景致了。西元1624年,汲汲營營的荷蘭人終於在中國的海上大門外站定腳步,開啟了台灣荷蘭統治時期。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

 

  荷蘭人登台之後不久,鄭芝龍繼承病死的顏思齊,成為笨港漢人勢力的領袖。鄭芝龍一方面與安平的荷蘭政權友好,另一方面則整編軍伍、儲備實力。西元1626年,鄭芝龍舉兵佔領廈門,明朝授與官職、海上貿易權與關稅權,名義上招降鄭芝龍,然而腐敗的明廷已經無法制住這匹狂奔的脫韁野馬,鄭芝龍成為縱橫中國南海的最大勢力。

 

  鄭芝龍對於據台的荷蘭人一直保持友好的態度,究其原因,鄭芝龍仍念念不忘返回大陸,台灣對他來說,只是重返故鄉的跳板。鄭芝龍與荷蘭人交好,合作共存、彼此利用,增強自己的海上勢力,作為日後回歸大陸的籌碼。故鄉在福建南安的鄭芝龍,年輕時就流亡海外,卻憧憬能有衣錦榮歸的一天,他對大陸的眷戀,間接導致了後來降清的結果。看似風光得志、威風八面的海上梟雄,內心卻出乎意外地脆弱,宛如漂流殘舟,不擇手段想尋根依靠,反而落得被清廷背叛軟禁、斬首於市的下場。鄭芝龍的命運,也許代表了無根浮萍的亂世悲歌吧。

 

  出生於日本平戶的鄭成功和父親不同,七歲才來到父親的故鄉居住,他並沒有背負舊大陸的情感包袱。在異國出生長大的幼小心靈,反而塑造了鄭成功堅強的民族意識與同袍情懷,隨著踏上民族土地的那一刻起,他的根,默默在台灣海峽扎了下來。海洋就是鄭成功的家鄉,這樣的成長背景,也間接埋下日後他選擇台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的伏筆。

 

安平古堡旁的鄭成功雕像

【安平古堡旁的鄭成功雕像】

 

  西元1645年,背負國仇家恨,二十三歲的鄭成功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之名,「國姓爺」起兵烈嶼(小金門),誓師反清。此後十二年間,鄭成功接收了父親在中國南海的勢力,興「明鄭」之師,以金門、廈門為據點轉戰南北,時而為爭取時間、編整軍隊而與清廷議和,同時又派出更多商船與安平的荷蘭人貿易、儲備資財。終於,西元1659年,在軍力最盛之時,鄭成功揮軍北伐南京,與清軍隔江對峙,企圖一舉收復江南,然而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北伐失敗後,明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潛沉思索,若要報國仇家恨,非取霸王之地不可,台灣沃野千里且橫絕大海,鎮兵於此,十年生聚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兩年後,西元1661年,鄭成功便發兵攻台,以優勢軍力包圍安平的熱蘭遮城,斷絕荷蘭守軍外援,次年二月,荷蘭人終於開城投降,結束三十八年的據台時代。

 

沈葆楨輓鄭成功聯

【沈葆楨輓鄭成功聯】

 

  兩百年後,沈葆楨輓鄭成功:「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收復台灣,終於讓鄭成功為國為家、飄泊一生的尋根之旅有了慰藉,也是他終生最偉大的功業。鄭氏登陸安平,使更多漢人移民渡海而來,雖然後來鄭成功英年早逝,明鄭王朝逐漸飄零,最後投降清朝,但第一次漢人政權的實質治理,建立郡縣制度、推廣儒家教育,讓台灣人民不再是飄泊浮萍,落地生根在台灣。

 

撰文:BMC 校稿:黑雞

 

 

發現台灣/北港‧台灣開拓史上的第一篇章

發現台灣/石門‧台灣不再被遺忘

發現台灣/淡水‧邁向台灣新紀元

發現台灣/霧社‧風中飄落的台灣山櫻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