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方,一座面積1.9平方公里的小島,常住人口約1.5萬人,是廈門的城市名片與文化符號。來到中國廈門必訪鼓浪嶼,島上四季鮮花競開,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各式建築錯落點綴,似有深巷琴音隱約,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美譽。

 

登日光岩往東北方眺望鼓浪嶼全景

【登日光岩往東北方眺望鼓浪嶼全景】

 

  登高往東北方遠眺,廈門島就在對岸,鼓浪嶼隔著一條狹灣與海港高樓相望。藍天之下,鳥瞰鼓浪嶼島上粉牆紅瓦、綠樹掩映,聚厝洋樓穿梭起伏、錯落有致,就像一顆鑲嵌碧波萬頃之上的海中明珠,洋溢璀璨的古典歐陸風情。西元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鼓浪嶼為「中國最美城區」榜首,2006年更入選了中國「外國人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金獎。

 

旅行Map

【旅行Map

 

  因為以往登島客流控制混亂,所以現在廈門市政府把觀光客與本地市民動線分流,廈門市民被安排在「輪渡碼頭」乘船,而外地觀光客則一律規定由「東渡碼頭」搭船前往鼓浪嶼。去年九月開始,為了增加觀光收入,船票也做調整,廈門市民往返船票從原來的3元人民幣調升為8元,而觀光客更大幅上漲至35元。

 

廈門海灣風景

【廈門海灣風景】

 

  雖然票價十級跳,卻依然無損鼓浪嶼的觀光魅力。渡輪上載滿遊客,我們橫越廈門海灣,看著逐漸駛近的鼓浪嶼,滿心期待。(2015年一月)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時間風雨錘洗,賦予了中西交匯的鼓浪嶼文化,以及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的深厚內涵。漫步廈門風華鼓浪嶼,每棟樓房瓦厝、每處巷弄轉角,無不蘊含濃濃的藝術氛圍,我們特別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與火花。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的最大特點,在於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而塑造出特有的風格表現,建築物或多或少吸收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中西交融的獨特景緻形成,來自於鼓浪嶼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時代演變。

 

遇見鼓浪嶼

【遇見鼓浪嶼】

 

  西元1842年,鴉片戰爭清廷戰敗,次年根據《中英南京條約》,廈門對外開放,成為中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95年,甲午戰爭以後,為避免日本繼續進犯廈門,清廷決定請列強「兼護廈門」。1902年,西方列強與清廷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於是成為公共租界(又稱萬國租界),歐美各國大舉進駐,島上西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建立。這就是鼓浪嶼的第一次中西文化衝擊。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美食街

【鼓浪嶼美食街】

 

  鼓浪嶼以中西交融的舊景緻聞名,而這裡也能看到「新台灣風味」。午餐時間門庭若市,街道兩旁餐館與食攤林立,而其中常見的「厚吐司」即從台灣夜市傳入的美味小吃。厚片吐司塗上奶油香煎,然後再堆滿食材與起士放入烤爐焗烤即大功告成,不論甜鹹口味皆讓人齒頰留香,尤其冰淇淋遇上熱吐司,冰嫩香甜,是意外附合的好滋味。

 

新台灣風味:厚吐司

【新台灣風味:厚吐司】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開拓於宋末元初。島的西南端有一海蝕洞,海濤衝擊發聲如擂鼓,明代時以「鼓浪嶼」得名。明清以前,鼓浪嶼只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漁村小島,鴉片戰爭以後廈門對外開放,西方勢力紛紛湧入,雖然打破了昔日傳統的生活寧靜,但誰又想到卻成就了未來繽紛的世代風華。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菽庄花園座落在鼓浪嶼南方,港嶼港仔后沙灘,建於西元1931年。此地與台灣淵源深厚,原來過去園主為台灣富商林爾嘉,字「叔臧」,花園即取諧音而命名。林爾嘉的父親就是板橋林家的林維源。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林維源於是帶領全家遷居鼓浪嶼。林維源去世後,林爾嘉繼承父業。因為非常想念台灣故居,所以林爾嘉仿照板橋林家花園建立了「菽庄花園」。1951年,林爾嘉病逝台灣;1956年,板橋林家將菽庄花園捐獻給廈門市政府。

 

菽庄花園入口

【菽庄花園入口】

菽庄花園旁沙灘人群嬉遊

【菽庄花園旁沙灘人群嬉遊】

 

  菽庄花園內分為「藏海」和「補山」兩部分,庭院以靜為主,靜中生趣,樓台亭榭不一其形,迦橋低欄,形若游龍,極天山海之致,附有岩洞之幽。

 

藏海園一景

【藏海園一景】

《海闊天空》石碑

【《海闊天空》石碑】

四十四橋海角景緻

【四十四橋海角景緻】

 

  藏海園有「四十四橋」,把海的一角巧妙藏進花園的懷抱。四十四橋為林爾嘉四十四歲時所建,橋下有閘門,漲潮時海水會被引入園內,於是把大海藏進了花園。橋上則有渡月亭、千波亭、招涼亭可觀賞海景與鼓浪嶼岸上風光。

 

藏海園「藏海入園」

【藏海園「藏海入園」】

 

  藏海園後山上則建有「聽濤軒」,此為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館藏近百架世界各國的珍貴古董鋼琴,皆是難得的稀世珍品。館內禁止拍照攝影,若想一親古琴風韻,只有入內參觀一番了。

 

藏海園後山上「鋼琴博物館」一館

【藏海園後山上「鋼琴博物館」一館】

鋼琴博物館一館「聽濤軒」

【鋼琴博物館一館「聽濤軒」】

「鋼琴博物館」二館

【「鋼琴博物館」二館】

 

  由於中西合璧文化交融,不僅建築風格獨特,西洋音樂也在此地立足繁華。因為人均鋼琴和小提琴擁有量居中國之冠,鼓浪嶼於是又有「音樂之島」美稱,許多著名音樂家居住在此。

 

後山上眺望菽庄花園

【後山上眺望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與後方的日光岩

【菽庄花園與後方的日光岩】

 

  每逢假日,「家庭音樂會」欣欣向榮,島上各地樓房傳出悠揚琴聲與悅耳歌聲。每個鼓浪嶼家庭都是音樂世家,不僅反映鼓浪嶼的音樂傳統,也體現鼓浪嶼人對音樂的熱愛,宛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四處綻放。

 

鼓浪嶼風情

【鼓浪嶼風情】

 


 

  當代中西文化匯流衝擊鼓浪嶼,不僅受歐美列強影響,南洋風格也揉入了本土文化之中。西元1920~30年代,從閩南下南洋到東南亞經商謀生的大批華僑紛紛創業有成、衣錦還鄉,他們返國後選擇了環境優美、國情特殊的鼓浪嶼經營事業,置產定居。這些歸國華僑建造房屋時,或請外國建築師設計,或仿南洋國家的歐化建築形式,再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鄉土個性,造就了藝術豐富多樣、風格百花齊放的鼓浪嶼建築文化。這就是鼓浪嶼的第二次中西文化衝擊。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彷彿夕色拓印壁岩,樹影捧起升月陪襯黃昏下的日光岩。從琴園看到這幅景象,我才頓時領悟鼓浪嶼一諺:「不登日光岩,枉費廈門行。」來到日光岩遊覽區,進入日光巖寺繼續往上登行即來到日光岩。

 

琴園眺望日光岩夕色

【琴園眺望日光岩夕色】

日光岩入口「日光巖寺」

【日光岩入口「日光巖寺」】

《與日爭光》石拓

【《與日爭光》石拓】

 

  「日光岩」又稱晃岩,位於龍頭山頂,海拔高度約93公尺,是鼓浪嶼最高峰。日光岩頂端有一直徑40多公尺的巨石凌空屹立,渾然天成,為廈門風華的象徵。日光岩上建有觀景台,供遊客登頂欣賞鼓浪嶼。我們登峰俯瞰,廈鼓風光一覽無遺,無法言喻的眺望風景令人大開眼界,不虛此行。此即為廈門二十名景之一「鼓浪洞天」,讓我們對鼓浪嶼的文化景觀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遠眺八角樓

【遠眺八角樓】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鼓浪嶼建築風情

【鼓浪嶼建築風情】

鼓浪洞天

【鼓浪洞天】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日光岩俯瞰廈鼓風光】

遠眺菽庄花園

【遠眺菽庄花園】

 


 

  鼓浪嶼的交通除了環島電動車之外,皆不允許機動車輛行駛,非常適合遊人步行漫遊其中,尤其特別能感受人文、建築、藝術、風景、歷史、音樂等多種文化薈萃的深厚底蘊。來到鼓浪嶼,就讓我們漫步島上「廈鼓風華」之間,細細品味。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建築】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街道一景】

鼓浪嶼風情

【鼓浪嶼風情】

 

  夕色壟罩,夜幕低垂,廈門光影繁華對岸,而我背後的夜巷裡,似乎傳來了《鼓浪嶼》的歌聲:「日光岩的三角梅染紅了你,庭院裡的琴聲陶醉了你,紅牆路樹環抱著你,迷人的鼓浪嶼……朝霞中的少女思念著你,月光下的情侶愛戀著你,天風海濤傳頌著你,啊鼓浪嶼,鼓浪嶼,多情的鼓浪嶼……

 

撰文:BMC 校稿:黑雞

 

鼓浪嶼對岸廈門夜景

【鼓浪嶼對岸廈門夜景】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