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台24線探訪:(2012.11.04開車)

 

  省道台24線從屏東平原出發,途經屏東市、長治、鹽埔、內埔,與隘寮溪、隘寮北溪同方向,往東北進入中央山脈的三地門與霧台,通車長度約49公里。隸屬屏東縣的三地門鄉與霧台鄉為原住民鄉,眾多排灣族與魯凱族部落像是被台24線串連的琉璃珠,成為南台灣山林中耀眼的琉璃項鍊。

  

旅行Map

【旅行Map

 

  「斯笛摩兒」是排灣族語,清朝時期漢人來此開墾,以閩南語諧音「山豬毛」稱之,後雅稱為「三地門鄉」,居民多為排灣族與少數魯凱族,霧台鄉則是屏東縣地勢最高的一鄉,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雲霧繚繞,而有「霧台」之名,為台灣唯一需要申請入山證才能進入的鄉鎮,當地原住民以魯凱族群為主。擁有豐富原住民文化的省道台24線深入山區,為原鄉部落對外連絡的交通要道,也是當地原住民賴以維生的生命線。 

 


 

原風料理:石板烤肉、奇拿富

 

  由屏東市區向東行、長治鄉、鹽埔鄉、內埔鄉,經過路旁的內埔農工、三地門大橋、跨越隘寮溪,省道台24線便開始進入了三地門鄉。我們繼續沿路往山上行駛至台24線約21K,海拔高度明顯提升,此處除了眺望屏東平原的廣闊視野,路旁還有多家以石板烤肉為招牌的原風餐館。 

 

石板烤肉

【石板烤肉】

 

  中午,正值覓食時刻,恰逢路旁店家飄出陣陣烤肉香氣……石板烤肉為著名的原風料理,過去原住民上山打獵就地取材,以頁岩石板燒烤山豬肉。被燒火燙的石板放上新鮮山豬肉,高溫炸出油脂,發出滋滋響聲,不油膩的烤肉吃起來相當有咬勁。山豬肉灑上一層鹽巴、繼續燒烤,散發撲鼻香氣,再配上原住民釀製的小米酒……光是想像,便不禁讓人駐足門前、垂涎三尺。

 

石板烤肉

【石板烤肉】

奇拿富(左)、月桃飯

【奇拿富(左)、月桃飯】

 

  原風料理的特色美食除了石板烤肉,還有月桃飯和奇拿富。月桃飯有點像粽子,月桃葉包裹糯米和山芋,用繩子綁好後蒸熟食用。奇拿富(Cinavu)是排灣族的傳統美食,外觀和月桃飯很像,但食材和做法卻不同。月桃葉不能吃,而包裹奇拿富的葉子為一種假酸漿樹的幼葉,可以食用。將小米、芋頭、山豬肉等食材以假酸漿樹葉緊緊包裹,放入滾水慢慢煮熟,奇拿富便料理完成。切開奇拿富,小米和葉子的香氣漫延,吃起來味道香甜,口感獨特。

 

奇拿富(右)

【奇拿富(右)】

 


 

原風文化工藝的大本營:三地門工藝村

 

  填飽肚子,有了力氣,便走入附近的三地門工藝村一探究竟。三地門工藝村即為三地村,是三地門鄉的行政和經濟中心。村內特色藝術建築林立,棋盤式的社區格局整齊劃一,沿著坡地房舍逐層緩升,成為部落風貌特色。

 

圖騰特色建築

【圖騰特色建築】

 

  特色建築牆上,百步蛇的花紋圖騰令人好奇,大量的圖騰記號訴說了排灣族的文化與傳承。排灣族人相信自己是百步蛇的後裔,百步蛇是祖靈化身,繁衍出排灣族的後代。對排灣族人而言,百步蛇圖騰是一種祖靈的象徵,百步蛇神在原住民心中地位崇高。魯凱族對百步蛇也有相似的傳說,魯凱族社會裡,所有蛇類皆有名字,唯獨百步蛇沒有,可能就是因為出於對其的崇敬或敬畏。此外,相傳原住民石板屋的岩板層疊構造,是仿照百步蛇身上的鱗片排列堆砌而成的,可見百步蛇在原住民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在房子外牆上常常可見百步蛇和百合花紋的圖騰,百合則是魯凱族花,代表神聖不可侵犯的純潔,隊魯凱族女性來說,百合乃婦德操守之標誌,隊男性則為個人獵績斐然的表徵。

 

石板屋意象

【石板屋意象】

石板堆疊裝飾的外牆

【石板堆疊裝飾的外牆】

 

  石板屋結構的外牆,也是村內常見的建築特色,這些石板構造並非以過去工法所建,然而層層堆疊的頁岩石板,仍充滿濃濃的懷古意象與藝術之美。

 


 

原風琉璃珠:傳奇的彩色故事

 

  在村中到處閒逛時,我們發現一家琉璃工藝店,店鋪中陳列了項鍊、板畫、吊飾等許多美麗的琉璃藝術品。琉璃珠所反射的光線色彩繽紛、鮮豔豐富,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琉璃商品拍照禁止)

 

沙滔舞琉璃藝術空間

【沙滔舞琉璃藝術空間】

 

  不論傳家之寶或結婚聘禮,琉璃珠是排灣族和魯凱族人最貴重的飾物。琉璃珠上各式各樣的花紋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傳說故事。在原住民文化中,美麗的琉璃珠不只代表持有者的身分與社會階級,更被賦予神聖的宗教意義,祈福護身。

 

預熱玻璃素材並製作琉璃珠體

【預熱玻璃素材並製作琉璃珠體】

 

  琉璃珠的原料其實就是五顏六色、粗細不一的玻璃棒和玻璃絲條。製作琉璃珠前得先預熱軟化所需的玻璃素材,才能塑型胚體。較粗的玻璃棒為珠體,而纖細的玻璃絲條則用來彩繪珠體表面的花紋綴飾,待著紋完畢的珠體降溫硬化之後,一顆顆美麗的琉璃珠即大功告成。

 

剛製作完成的琉璃項鍊

【剛製作完成的琉璃項鍊】

琉璃珠吊飾

【琉璃珠吊飾】

 


 

八八風災過後:霧台公路

 

北隘寮溪河谷

【隘寮北溪河谷】

 

  離開三地門工藝村,我們駕車繼續往山中駛去。通過三德檢查哨所的台24線一般稱作「霧台公路」,飛簷走壁的霧台公路跟著隘寮北溪深入霧台鄉,自從八八風災過後,沿途皆可見土路瘡痍的景像。雖然霧台谷川大橋仍在施工中,不過搭建了臨時性的鋼構便橋,霧台的對外交通勉強無虞。

 

鳥瞰霧台谷川大橋工程

【鳥瞰霧台谷川大橋工程】

臨時搭建的鋼構便橋

【臨時搭建的鋼構便橋】

飛簷走壁的霧台公路

【飛簷走壁的霧台公路】

 


 

神山部落:愛玉冰

 

神山愛玉冰

【神山愛玉冰】

 

  位於台24線約38K的神山部落為霧台鄉公所所在地,海拔高度達700公尺。來到神山部落,記得要嘗嘗「神山愛玉冰」。愛玉為神山部落的特產,由新鮮愛玉子「搓洗」凝結而成的神山愛玉凍又大又Q,滑溜飽滿、口感紮實,柔嫩中帶有爽脆,搭配綠豆和特產小米,可口香甜。

 

鋪曬中的愛玉子

【鋪曬中的愛玉子】

晶瑩剔透的神山愛玉、綠豆和小米

【晶瑩剔透的神山愛玉、綠豆和小米】

自給自足的神山社區一隅

【自給自足的神山社區一隅】

 

  吃完好吃的神山愛玉冰,繼續沿霧台公路行駛約3公里,很快就來到了霧台部落,此處的海拔高度又提升到將近900公尺。部落建築和農地沿著山坡階梯從高地往下滑,山谷和天際就埋在遠方的綠色背景裡,居高臨下的視野令人神清氣爽、印象深刻。

 

山坡上的霧台部落

【山坡上的霧台部落】

俯瞰霧台部落1

【俯瞰霧台部落1

俯瞰霧台部落2

【俯瞰霧台部落2

 


 

霧台部落:岩板巷

 

  「岩板巷」為霧台部落最著名的觀光景點,充滿魯凱文化風情。巷弄道路以石板鋪設,矮牆上有陶壺裝飾,漫步其中還能沿路欣賞傳統的石板屋與壁雕藝術。魯凱族人視陶壺為傳家之寶,這些祖先留下來的遺物有許多傳說,是一種神物,甚至認為祖先是從陶壺中生出來的。擁有陶壺的魯凱族人僅限貴族,婚嫁時亦作為重要聘禮。

 

  張望四周,以頁岩石板所搭建的魯凱部落,宛如鑲在翠綠山壁上的灰色寶石,在樸質的自然山境中顯現出一種剛毅的原風之美。

 

岩板巷入口

【岩板巷入口】

岩板巷一景

【岩板巷一景】

壁雕藝術

【壁雕藝術】

岩板巷中的石板屋

【岩板巷中的石板屋】

石板屋頂

【石板屋頂】

石板堆疊構造

【石板堆疊構造】

 

  古法建造的石板屋以頁岩為建材,頁岩的解理面讓規則片狀的石板製作容易,然後堆疊成牆。石板屋的建築結構設計簡單,層層石板反覆堆砌,不用鋼鐵與灰泥,即可建造出魯凱族堅固又充滿原風藝術的房舍。霧台部落擁有許多充滿原風特色的建築,我們彷彿進入了深山中的異國風情,悠遊其中,是一趟難得的原住民文化體驗。

 

遠望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遠望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霧台部落一景

【霧台部落一景】

 


 

原風公路:省道台24線

 

  霧台部落位於省道台2441K,再往上行一段路,即為終點阿禮部落,然而最後這段8公里的路程,因為八八風災摧殘,路基地質仍不穩定。沒有涉險必要的我們踏上歸途,結束了這趟省道台24線探索之旅。

 

地圖上的虛線:霧台-阿禮路段

【地圖上的虛線:霧台-阿禮路段】

 

  不僅是三地門鄉與霧台鄉的對外聯絡要道,台24線更搭起多元文化交流的橋樑,沿途原住民特色景觀豐富,使得這條省道公路充滿了濃情原風。

 

撰文:BMC 校稿:黑雞

 

 

霧台公路現況

霧台公路現況2-前進阿禮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