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是繼阿朗壹古道(參閱:挑戰阿朗壹古道遇到天氣極端……)的下一個目標。雖然嚮往攻頂百岳的探險旅程,但畢竟還沒有攀登大山的經驗,更不知道自己長途跋涉的程度如何?所以浸水營古道被我視為是挑戰大山的第一步,除了秤秤自己的斤兩能耐在哪裡,也要開始體會熟悉跋涉荒山野嶺的大自然氛圍。

 

旅行Map

【旅行Map

 

  浸水營古道在清朝時期稱「三條崙卑南道」,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中越嶺點最低者,稜線坡度和緩,幾乎連成一直線,成為使用率最高、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浸水營古道屬全國步道系統五級之二,難度較低,因此吸引大批輕裝或無經驗的遊客進入,正好適合我這個「菜鳥」來練經驗值。(2014年十一月)

 

浸水營古道挑戰團

【浸水營古道挑戰團】

 


 

  早晨,大家在枋寮車站集合出發,結緣阿朗壹古道之後,這次我們又參加了東方哥的團。昔日的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水底寮,途經屏東縣春日鄉、台東縣達仁鄉,東至台東縣大武鄉加羅坂部落,全長約47公里,後來為了大漢營區的交通聯繫,國軍開闢古道西半部分為「大漢林道(縣道198)」,讓車輛可以單線通行。

 

大漢林道一景

【大漢林道一景】

 

  林務局以大漢山林道23.5K處為起點、台東姑仔崙吊橋為終點,修築一條約16公里的登山健行路線,今日指「浸水營古道」即為此路線。

 

浸水營古道Map

【浸水營古道Map

 

  我們搭乘小巴沿大漢林道東行而上,約一個多小時車程來到停車場,此時山上忽然下起雨來,氣溫也驟降許多,相較枋寮車站集合時的晴朗天氣,造成不小的反差。冬季時台灣山區氣候變化落差很大,隨身攜帶防水雨具與保暖衣物是登山健行的常識。早上九點半,大家整裝完畢,開始踏上挑戰浸水營古道之旅。

 


 

帶團導遊東方哥

【帶團導遊東方哥】

 

  古道沿途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導遊東方哥不時會停下腳步介紹一些山林植物的知識。沒走多久,我們來到一處坡度有落差的地方,這裡是浸水營古道的海拔最高點,據說「翻過」這裡之後,便是一路往東的下坡。準備登山健行卻往下走,果然非常適合初級者練功。

 

浸水營古道海拔最高點

【浸水營古道海拔最高點】

浸水營古道高度變化圖

【浸水營古道高度變化圖】

山中小徑瀰漫雨霧之中

【山中小徑瀰漫雨霧之中】

 

  走在雨霧瀰漫,細雨微微飄落,加上山中空氣清新,到處皆瀰漫一股舒爽宜人的氛圍,讓人精神振奮。山上氣溫雖然偏低,但剛好能使跋涉行走時的熱度與汗水降溫下來。

 


 

浸水營古道入口

【浸水營古道入口】

浸水營古道留影

【浸水營古道留影】

 

  遇到叉路,此處立有標示「浸水營古道」木牌,代表我們即將進入真正的深山小徑入口。浸水營古道雖然坡度平緩,但全長將近16公里仍是一段挑戰長距離行走的考驗,尤其前陣子颱風侵襲,據說台東出口端的便道已遭沖毀,無法開車接駁,必須再步行一段路才能抵達終點。因此,這次浸水營古道之旅的總長度提升到20公里左右,加上山中古道崎嶇,得花費多久的時間走完仍是未知,也是我們初次挑戰的重點。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大塞車

【浸水營古道大塞車】

 

  浸水營古道是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常有不同團體來回,所以有時會遇到塞車人潮……

 

往出水坡方向

【往出水坡方向】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幾乎沒有可以眺望風景的展望點,浸水營古道彷彿隱藏山林裡穿梭,沿途林木樹叢蔓延,充滿濃濃的原始氣氛。到此我們已經走完4公里路程。

 

樹洞中的虎頭蜂巢已摘除

【樹洞中的虎頭蜂巢已摘除】

樹洞中的蜂窩遺跡

【樹洞中的蜂窩遺跡】

 

  十月,浸水營古道曾發生虎頭蜂攻擊事件,當時還宣布封山處理。這個樹洞就是當時虎頭蜂巢所在,現在蜂巢已被摘除,只留下蜂窩遺跡。我們在樹洞中發現一隻「中華大虎頭蜂」的屍體,幾乎有人類拇指大小的體型,加上兇猛的群體攻擊習性,讓中華大虎頭蜂成為亞洲最危險的昆蟲之一。

 

中華大虎頭蜂

【中華大虎頭蜂】

染上水霧的浸水營古道

【染上水霧的浸水營古道】

 

  通過虎頭蜂巢樹洞,我們繼續趕路。此時正值中午,山中濕氣更濃了,滿山遍野宛如染上水霧而浸濕。浸水營古道位於中央山脈陵線的南端,海拔最高點為1426m,因受山脈東西兩側氣流交匯,不僅風勢強勁,而且終年雲霧繚繞,多雨潮濕,年雨量可達5200mm,兼具熱帶雨林及雲霧帶森林的特性。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清朝時期,位於深山中的浸水營古道常發生原住民襲擊商旅事件,所以清軍會在沿途定點設置「營盤」以保護來往旅人,營盤就是軍隊駐紮之處。古道氣候終年雲霧深鎖、經常潮濕有雨,又因地勢平緩而積水泥濘難行,彷彿一條營盤浸水的古道,此即「浸水營」之名的由來。

 

第一休息站大塞車

【第一休息站大塞車】

 

  浸水營古道沿途另一個會大塞車的地方,就是里程約7km的第一休息站。這裡設有亭子和長椅,許多山友會選擇在此休息並埋鍋造飯,我們也在這裡解決了午餐。此時為午後一點半,我們幾乎走完一半路程,累積花費四個小時。

 

浸水營古道里程7km

【浸水營古道里程7km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遇外觀奇特的大樹

【遇外觀奇特的大樹】

 

  可能是逐漸走出山林深處的關係,不僅天氣變好不再覺得潮濕,甚至還有展望風景的地點可以眺望河谷與太平洋。雲霧飄散,太陽也露臉了,溫暖陽光灑落林間,呈現光影錯落的優雅之美,讓浸水營古道之旅古意盎然。

 

眺望風景

【眺望風景】

陽光灑落浸水營古道

【陽光灑落浸水營古道】

 

  第二休息站位於浸水營古道里程約10km處。陽光古道宜人,前半段的潮濕感已逐漸蒸發,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山林溫潤的風貌。

 

第二休息站

【第二休息站】

第二休息站留影

【第二休息站留影】

東方哥沿途不時會幫大家拍照

【東方哥沿途不時會幫大家拍照】

穿山甲挖掘的洞穴

【穿山甲挖掘的洞穴】

 

  浸水營古道也是台灣野生動物重要生態棲息地,沿途有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等動物,還可見山羌或穿山甲所挖掘的洞穴。當然,人類路過時牠們是不會現身的。

 

浸水營古道YA

【浸水營古道YA】

山壁下的浸水營古道

【山壁下的浸水營古道】

沿途風景

【沿途風景】

 

  偶爾瞥見山下河谷感覺越來越近。進入浸水營古道後半部路段,越往東行海拔高度逐漸降低,天際顯現樹梢,樹林也不如之前那麼茂密。時間已過下午三點半,距離古道終點姑子崙吊橋只剩下最後兩公里。

 

螞蟻窩掛在樹上

【螞蟻窩掛在樹上】

浸水營古道風景

【浸水營古道風景】

古道天空剪影

【古道天空剪影】

台灣南部山區常見危險植物:咬人狗

【台灣南部山區常見危險植物:咬人狗】

俯瞰大武溪河谷

【俯瞰大武溪河谷】

浸水營古道

【浸水營古道】

 


 

通關口設施

【通關口設施】

 

  我們在荒山野嶺中徘徊許久,難得看到人造建物,通過這座通關口設施,表示終點就快到了。來到最後一段路,繼續迎接我們的是古道旁排列聳立的檸檬桉,搓揉其乾枯樹葉會散發一種類似驅蚊液的香味,可說是特別的天然驅蟲藥。

 

檸檬桉

【檸檬桉】

舊姑子崙吊橋遺跡

【舊姑子崙吊橋遺跡】

 

  下午四點左右,我們終於抵達古道東端出口「姑子崙吊橋」,至此已完成浸水營古道全部16公里的路程,花費將近七小時。雖然吊橋以姑子崙命名,但卻橫跨在大武溪(古代稱茶茶牙頓溪)上。吊橋旁邊還留有舊吊橋的遺跡,最早架設於西元1917年,當時姑子崙警察駐在所設於北岸的清代溪底營盤遺址上,所以將吊橋稱為「姑子崙鐵線橋」。舊吊橋曾經三度被颱風摧毀重建,現在的吊橋遺跡為1926年所建,現今僅剩橋桁。

 

姑子崙吊橋

【姑子崙吊橋】

姑子崙吊橋

【姑子崙吊橋】

 

  時隔多年因為舊橋損毀,旅者必須涉渡大武溪,每逢夏秋水漲船高之時常險象環生,林務局於是在民國九十五年修建新姑子崙吊橋,以保障旅者安全。

 

大武溪上游方向

【大武溪上游方向】

大武溪下游方向

【大武溪下游方向】

姑子崙吊橋留影

【姑子崙吊橋留影】

大武溪河床枯水期

【大武溪河床枯水期】

 

  傍晚時分,通過位於大武溪與姑子崙溪匯流處附近的姑子崙吊橋,稍事休息之後,因為河床便道已毀,我們還得繼續走完最後的4公里才能抵達搭車點。

 

臨時搭建的竹梯棧道

【臨時搭建的竹梯棧道】

漆黑籠罩山徑

【漆黑籠罩山徑】

 

  天色很快就黑暗了,大家拿出手電筒或手機勉強照明,行走漆黑籠罩山徑是第一次的特別體驗。從早上到現在我們已經走了一整天,說雙腿沒有痠疼疲累是不可能的,體力已達極限,但最後300公尺卻還有一段「好漢坡」挑戰等著我們,必須攀爬幾乎垂直的陡峭坡度榨乾了我們最後一滴體力,沒想到這才是真正的「隱藏關卡」。沒得選擇,大家一鼓作氣咬牙而上,終於翻越山頭抵達搭車點,撤離深山。時間是晚上六點,冬季黑夜完全降臨,我們終於結束今天的挑戰浸水營古道之旅。

 

抵達搭車點

【抵達搭車點】

 


 

  第一次走一整天……一趟超過八小時的深山之旅,挑戰浸水營古道的經驗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將近20公里的旅途結束後,雖然身體疲累但仍精神良好,證明了自己擁有長途跋涉的能耐。就像阿姆斯壯登月所跨出的一小步,浸水營古道雖然難度不高,但這樣的一小步,將是我以後挑戰攀登百岳大山目標的一大步。

 

撰文:BMC 校稿:黑雞

 

台東台9線小七留影

【台東台9線小七留影】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