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神社建於西元1928年(昭和三年),是花蓮縣境內保存最完整的神社遺跡,即便如此,當地對日治古蹟的重視,也不過從近年才開始。2008年(民國九十七年)七月23日,花蓮縣文化局公告「玉里社殘蹟」為縣定古蹟。

 

玉里神社(愛上璞石閣老照片影展)

【玉里神社(愛上璞石閣老照片影展)】

 

  玉里鎮位於花東縱谷中段之交通要道上,南北有省道台9線與縣道193縱貫,東西有台30線連絡,是花蓮縣南部最繁榮的地區。離開玉里市區沿民族路西行,再左轉西邊路,很快就能抵達玉里神社入口,神社遺址就隱藏在市區西北方的山坡上。

 

旅行Map

【旅行Map

 

  神社入口隱藏在路邊小巷裡,「一之鳥居」就豎立在民房邊。灰色鳥居融入周遭民生氛圍,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電線桿,上面還有天線架設,左邊立柱甚至與屋頂成為一體。看著這幅景象,不禁令人莞爾又鬆一口氣,若玉里神社沒被列為古蹟,可以想像那僅存鳥居將被拆除,今昔和平共存的奇妙景象也看不到了。

 

通往玉里神社的入口

【通往玉里神社的入口】

 

  在西元1939年的《玉里郡要覽》中記載,花蓮港廳玉里郡並無「神社(指官方神社明細帳有紀錄之神社)」,但卻有玉里、春日、觀音山三社。由此可知,玉里神社其實是俗稱,若以社格制度分類其正式名稱應為「玉里社」,因為玉里社是地方自設的神社,並非正統編制,屬於官方神社明細帳無記載,也沒有領奉幣的神社。

 

一之鳥居

【一之鳥居】

 

  神社是日本精神信仰的象徵。明治維新後,近代社格制度開始施行,不但確立神道為日本國教的地位,也明確劃分神社等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神社仍有社格制度,直到戰後才廢止。玉里社殘跡現在一般仍以「玉里神社」稱之。

 

第一參拜階梯上俯瞰

【第一參拜階梯上俯瞰】

 

  從入口的一之鳥居到主殿為參拜道,全長約150公尺,日治時期原以碎石鋪成,中間各有36階、37階及16階等三段石階梯。

 

第一參拜階梯

【第一參拜階梯】

 

  通過一之鳥居,即為往玉里神社的「第一參拜階梯」,抬頭一瞧,上方還有「第二參拜階梯」。訪客可沿參拜道往高地走去。

 

第二參拜階梯

【第二參拜階梯】

 

  鳥居為日本神社的標準建物,算是一種界線、進入「神域」的入口,也是日本神社文化的代表圖騰。登上第二參拜階梯,可來到「二之鳥居」,保存較為完整的八座「石燈籠」則排列步道兩旁,恭迎訪客繼續登行。

 

二之鳥居

【二之鳥居】

參拜道、二之鳥居

【參拜道、二之鳥居】

 

  陽光穿透樹蔭照耀鳥居,彷彿如臨神域的聖潔光景令人印象深刻。建立神社必須選擇純淨清幽的環境並位於高地,才有大神登臨普照的意境。日本神社祭祀對象除了「天照大神(太陽女神)」之外,也崇仰自然萬物與各種神靈。昔日玉里神社的主祭神為能久親王、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參拜道

【參拜道】

石燈籠

【石燈籠】

第三參拜階梯上俯瞰

【第三參拜階梯上俯瞰】

 

  晴天陽光灑上步道,靜謐的溫暖氛圍令人舒適平靜,還能隱約遙望遠方的玉里市區。參拜道上的木造步道是後來重新整理開放時所建,以方便訪客登行。來到「第三參拜階梯」,再向上走一段就能抵達玉里神社遺址。

 

第三參拜階梯

【第三參拜階梯】

 

  神社是日本人的信仰中心。進入日治時期,台灣各地紛紛建立神社,然而因民族敵對意識,光復後台灣的神社大多遭到破壞、拆除或廢棄。玉里神社主體建築亦不復見,主殿、拜殿早已全毀、消失無蹤,只留下鳥居二座、部分石燈籠殘構,以及沿山稜向上的參拜階梯。

 

拜殿遺址

【拜殿遺址】

本殿主體已不復見

【本殿主體已不復見】

 

  在早期反日的年代,台灣東部可能是地處偏遠的關係,讓玉里社鳥居沒被破壞,融入了居民生活,而其它部分則被遺忘在荒煙蔓草中。近年來文化意識抬頭,「玉里神社志工隊」發起保留運動,玉里神社才終於重現樣貌。

 

表忠碑

【表忠碑】

 

  面對玉里神社入口處右前方,現仍保留了一座以鋼筋水泥建造的「表忠碑」,建立目的為追念日治時期受布農族襲擊,以及開鑿八通關越道而身亡殉難的日本警察。

 

表忠碑藏於民居之中

【表忠碑藏於民居之中】

 

  比較西元1933年的歷史照片,這座石碑現在卻藏於民居之中,「表忠碑」三個字旁邊還束縛水塔,這又是一幅莞爾的今昔和平共存的奇妙景象。

 

西元1933年毛利之俊所攝

西元1933年毛利之俊所攝】

 

  歷史在舊時光裡被遺忘,痕跡在新時代中被發掘,來到玉里,尋找花東縱谷中被發掘耕耘的古蹟。玉里神社那幅今昔和平共存的莞爾景象,卻令我印象最為深刻,代表了昔日的殖民紛爭皆已煙消雲散,而今日的明媚風光卻能永遠留存。日治時期,一段台灣不可抹滅的時代光陰,我們雖然可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待這段歷史,卻也不能否認當時日本人建設台灣發展的影響。神社彷彿象徵台灣各地日治痕跡的殘影,隨處可見。(2014年十月)

 

撰文:BMC 校稿:黑雞

 

 

 

arrow
arrow

    阿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